最近,在12月3日的開放獲取期刊《eLife》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和信息技術中心(CIT)、紀念斯隆-凱特林研究所、耶魯大學、康涅狄格大學健康中心和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新的開放源軟件,可以幫助跟蹤線蟲整個身體的胚胎發育和神經細胞活動。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劉華峰(Huafeng Liu)教授和博士生過敏(Min Guo)是本文共同作者。
目前,生物學家對大腦已經有所了解,但是還有許多有待于揭示的信息。一個重要的挑戰是,確定人腦中由數十億個細胞組成的復雜神經結構。由于有許多生物學方面的挑戰,研究人員首先在簡單生物(如線蟲)中,研究這個問題。
雖然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些重要的蛋白質,它們決定著神經元在大腦形成過程中如何定位,但是,所有這些蛋白質在活的生物體內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未知的。模式動物——盡管它們有別于人類,已經揭示了關于人類生理學的許多信息,因為它們更簡單,更容易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選擇了秀麗隱桿線蟲(C. elegans),因為它只有302個神經元,其中有222個是在線蟲還是一個胚胎時形成的。雖然這些神經元中有一些定位到線蟲神經環(大腦),它們也沿腹神經索傳播,這與人類的脊髓大致相同。線蟲甚至有它自己的蛋白質版本,在更復雜的生物體(如果蠅、小鼠,或人類)中,這些相同的蛋白質被用來指導大腦的形成。
NIBIB研究小組負責人Hari Shroff博士指出:“理解神經元為什么和如何形成,以及它們到達最終目的地的途徑,有望可以提供關于‘在神經元的發育過程中,蛋白質和其他分子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有價值的信息。即使在線蟲的情況下,我們仍然不了解神經發育,但我們將它作為一個簡單的模型,來探討這些因素如何互相協作,推動線蟲大腦和神經元結構的發育。”
然而,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經過線蟲體內的神經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第一個挑戰是,研發新的顯微鏡,可以記錄這些線蟲的胚胎發育,而不會通過過多的曝光而破壞它們,而仍然得到清楚看到個別細胞所需的分辨率。Shroff和他在NIBIB的團隊,與耶魯大學的Daniel Colon-Ramos、紀念斯隆-凱特琳研究所的Zhirong Bao合作,通過開發新的顯微鏡,提高速度和分辨率——可以影像線蟲的胚胎發育,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在發育過程中,線蟲開始“抽動”,在卵內四處運動。折疊和扭曲使我們很難跟蹤細胞并解析運動。例如,如果一個神經元在幾分鐘的時間內移動,是因為胚胎扭曲,還是因為神經元實際上改變了在胚胎內的位置?理解使神經元到達最終目的機制,是了解大腦如何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不知道神經元在哪里和如何移動,是很難確定的。最后,在三維空間中確定一個神經元的位置,同時著眼于一個二維圖像——特別是一個折疊起來的線蟲,可能是具有挑戰性的。
帶領這項研究的博士后Ryan Christensen指出:“想象一下,你想在一個擁擠的禮堂里跟蹤每個人,你每次看到只能一個人,觀眾席本身是看不見的。這有點像嘗試跟蹤線蟲中的神經元彼此是如何相互聯系的。你既需要有能力同時看到每一個人,也需要讓觀眾席是可見的,這樣你就可以把每個人都放在適當的位置,并找出每個人的動作。我們的軟件可以使觀眾席可見,并允許我們將每個人(神經元)放在適當的情況中。”
線蟲的胚胎通常是透明的,但研究人員用熒光蛋白作為標記,使胚胎中的幾個細胞發出亮光。當把這些細胞的顯微圖像輸入計算機程序時,計算機可確定每個細胞,并使用這些信息來創建一個線蟲模型,然后計算產生一個直觀的圖像。該程序還允許用戶檢查計算機模型的準確性,并在發現任何錯誤的時候對其進行校正。
此外,用戶還可以標記線蟲胚胎中他們希望程序追蹤的細胞或結構,從而當一個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移動和生長的時候,讓用戶跟隨它的位置。此功能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理解某些細胞如何發展成神經元,而不是其他類型的細胞,以及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大腦和神經結構的發育。
Shroff和他的同事們說,這種技術對于他們創建四維的神經發育“線蟲圖譜”至關重要,該圖譜試圖編目線蟲神經系統的形成。該目錄將首次對整個神經系統如何發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Shroff博士和他的同事們相信,這將有助于理解所有神經系統(包括我們的)組裝的基本機制。他們還認為,開發的一些概念,如將多個胚胎的神經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應用到線蟲之外的模式生物。
圖片來源:EyeofScience/SciencePhotoLibrary科學家繪制了第一張完整的昆蟲大腦圖譜,包括所有神經元和突觸。這是理解大腦如何處理感官信息流并將其轉化為行動的里程碑式成就。相關......
胚胎發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在動植物中存在廣泛的保守性和特異性。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基因組范圍內表觀遺傳修飾的重編程事件,并影響了胚胎發育的進程。胚胎發育過程也適用于探究表觀修飾及轉......
胚胎發育是生物生命周期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在動植物中存在廣泛的保守性和特異性。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基因組范圍內表觀遺傳修飾的重編程事件,并影響了胚胎發育的進程。胚胎發育過程也適用于探究表觀修飾及轉......
卵子向胚胎轉變過程是人類繁衍后代的最重要的生命過程之一。在該過程中,人類胚胎8-細胞時期合子基因組激活之前,卵子和胚胎中DNA是不轉錄的。因此,卵子向胚胎轉變過程主要受卵子中儲存的母源mRNA調控。1......
近日,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ArdemPatapoutian及其小組發現,感覺神經元的過度機械傳導會導致關節攣縮。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1月1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研究人員表示,遠端關節攣......
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人工有機神經元,能逼真模仿生物神經細胞的特征。這種人工神經元可刺激自然神經,使其成為未來各種醫學治療的有前途的技術。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材料》雜志上。新開發的人......
科技日報柏林12月10日電(記者李山)近日,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科研團隊揭示了大腦中的神經元調整反應敏感度的機制。他們發現一種特殊酶可調控中間神經元,進而獨立調節神經細胞對傳入信號的反應敏感度。相關成果......
人類大腦有近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多達10000個突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互連網絡,構成了行為和認知的基礎。最新一期《科學》特刊連發4篇文章,綜述了科學家對大腦復雜連接(“連接組”)及其如何驅動......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使人衰弱的漸進性疾病,開始時是輕微的記憶喪失,慢慢地破壞了認知功能和記憶。它目前沒有治愈方法,預計到2050年將影響全球1億多人。在美國,根據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數據,AD是老......
揭秘大腦功能,解讀腦部信號,不僅可為腦疾病提供診療依據,也能為研制類腦芯片提供思路。腦機接口是腦研究領域的熱點,它是人腦與外界電子設備信息交互的通道,也是監測與解析腦部活動、治療神經疾病、構建智能假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