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比黏度介紹:
全血比黏度不僅檢測血液本身(主要是紅細胞)的變化,亦可了解血管和心臟的變化。
全血比黏度分為高切變和低切變兩種黏度。高發變黏度反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紅細胞變形能力低的血液,其高切變黏度便高;低切變黏度反映紅細胞的聚集能力,紅細胞相互聚集的血液,其低切變黏度增高。
全血比黏度正常值:
錐板式血液黏度計檢驗法
高切:男:2.70-5.20mPa·s;女:1.64-4.78mPa·s
中切:男:5.03-6.67mPa·s;女:4.36-5.88mPa·s
低切:男:8.23-10.01mPa·s;女:7.67-10.29mPa·s
全血比黏度臨床意義:
(1) 增高:缺血性腦卒中、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肺心病、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性栓塞、腫瘤、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纖維蛋白原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2) 降低:出血性腦卒中、嘔血與黑糞(上消化道出血)、子宮出血、出血性休克。
全血比黏度注意事項:
(1) 采血與抗凝:采血方式不當可引起黏度測量誤差。根據ICSH的建議,壓脈帶壓迫的時間應盡可能縮短,針頭插入后,應在壓脈帶松開5s后開始采血,抽血時用力不宜過猛。
抗凝劑應采用固體抗凝劑,以防止對血液的稀釋作用,若采用液體抗凝,應提高抗凝劑的濃度,以減少加入液體量,一般以肝素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或二鈉(EDTA-K:或EDTA-Na2)抗凝,但因鉀鹽溶解度大,故以鉀鹽為好。
(2) 試樣存放時間:采血后應立即進行測試,在室溫下存放過長時會引起測量結果偏高,最好于4h內完成測試。若存于4℃冰箱可延長至12h,血標本不宜在0℃以下存放,因為在冰凍條件下紅細胞會發生破裂。
(3) 生命節律的影響:曾有研究指出,人體在1天中血液黏度呈現規律性的變化,有兩次高峰,分別在上午11時和下午8時。進食會引起血細胞比容和血漿成分的變化,因此采血時間以清晨空腹為宜。
(4) 參考值問題:血液黏度是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的聚集和變形,血小板及白細胞等這些內在因素在一定測量條件下的宏觀表現,而這些因素又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因此血液黏度也有一定波動范圍。在病理狀態下血液流變性會發生復雜變化。因此要評價血液黏度是否正常必須要有參考值,參考值必須由經過嚴格檢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群獲得。但人群中疾病的檢出率依賴于人的年齡、醫學知識和檢測技術的水平,因此參考值具有相對性。另外不同地區的人群生活水平和習慣不同,對血液黏度也有影響,因此沒有普遍適用的參考值,即使采用通用的儀器和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也是如此。因此不同地區和實驗室應具有自己的參考值。
(5) 血細胞比容對黏度的影響:血液是血細胞在血漿中的懸浮液,其黏度受血漿和血細胞性質的影響,為排除血漿黏度對血液黏度的影響,引入了相對黏度(ηr)的概念,它是血液黏度(ηb)與血漿黏度(ηp)的比值,即:
紅細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有形成分,對血液黏度的影響最大,全血黏度隨血細胞比容的增加呈指數上升,為排除血細胞比容(HCT)變化對血液黏度的影響,引入了還原黏度的概念,它表示紅細胞單位壓積變化引起的血液黏度的增加,即:
由于在低切變率下血液黏度主要受紅細胞聚集的影響,高切變率時,血液黏度主要受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因此,若低切變率下,還原黏度升高,表明紅細胞聚集性升高,若高切變率時,還原黏度升高,表明紅細胞變形性降低。
全血比黏度檢查過程:
暫無相關信息
相關疾病
暫無相關信息
相關癥狀
暫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