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大小異常包括:
1.小紅細胞,直徑小于6μm,厚度薄,常見于缺鐵性貧血。
2. 大紅細胞,直徑大于10μm,體積大,常見于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紅細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但不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紅細胞形態異常包括:
1.球形紅細胞,直徑縮小,厚度增加,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靶形紅細胞,呈靶形,主要見于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脾切除術后等
3.橢圓形紅細胞,長徑增大,橫徑縮小,呈橢圓形,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也可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4. 鐮形紅細胞,如鐮刀形、柳葉狀等,主要見于鐮形紅細胞性貧血。
5. 紅細胞緡線狀形成,呈平行疊串狀排列,見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癥、高纖維蛋白血癥等。
紅細胞染色異常,紅細胞染色深淺反映著血紅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減少,見于缺鐵性貧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貧血。
2.高色素性,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較多,多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呈灰藍色,體積稍大,見于骨髓造紅細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貧血。
紅細胞結構異常包括:
1. 嗜堿性點彩,見于重金屬(鉛、鉍、銀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貧血、惡性腫瘤等。2.卡波(Cabot)環,可能是幼紅細胞核膜的殘余物,見于溶血性貧血、某些增生性貧血。
3. 何-喬(Howell-Jolly)小體,可能是細胞核的殘余物,見于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及脾切除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