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是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避免與民爭糧是生物制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乙酰輔酶A既是絕大多數生物制造產品的前體,又是細胞生命中能量與物質代謝的樞紐,在生命代謝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會鋒團隊利用新酶設計技術創建了從甲醛到乙酰輔酶A合成的人工途徑,為開發新的生物制造原料提供了思路(圖1)。
自然生物從原料到乙酰輔酶A往往需要經過8-10步以上的反應。該研究基于化學合成原理,從頭設計了羥基乙醛合酶和乙酰磷酸合酶,創建了一條從甲醛經3步反應合成乙酰輔酶A的非天然途徑(Synthetic Acetyl-CoA pathway: SACA途徑),利用體外酶催化、體內同位素標記、細胞生長等實驗,證明SACA途徑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都可以有效地將一碳轉化成乙酰輔酶A,展示了合成生物學技術在突破自然進化限制方面的強大能力(圖2)。人工設計的SACA途徑突破了生物體固有代謝網絡限制,具有化學驅動力大、不需要能量輸入、與中心代謝正交和沒有碳損失等優點,是第一條乙酰輔酶A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也是迄今為止最短的乙酰輔酶A生物合成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二氧化碳的人工生物轉化”以及科技部“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項目的資助。相關結果3月26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題為Constructing a Synthetic Pathway for Acetyl-Coenzyme A from One-Carbon through Enzyme Design。天津工生所助理研究員逯曉云、劉玉萬、博士研究生楊一群和上海科技大學王閃閃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天津工生所研究員江會鋒、山東大學教授劉永軍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寅為共同通訊作者。
圖1 一碳生物轉化新思路
圖2 SACA途徑的設計、構建與測試
11月8日,由美國、中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Project)”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期刊《Cell》及其子刊發布,此次成果發布標志著世界首個真核生物全......
細胞分化使基因型相同的細胞產生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差異的細胞。關于細胞分化過程的發生,經典表述認為細胞的基因功能以及它們形成的復雜調控網絡在時空上控制了基因的表達量,從而編程了細胞命運決定(fat......
將二氧化碳人工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合物,“變廢為寶”,是科技界持續攻關的重要領域。我國科學家此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2022年,電子科技大學夏川課題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用人工方法合成天然分子是藥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復雜分子的構建往往需要經過多個步驟,不僅生成不必要的副產物,還增加提純難度,使得藥物分子的生產過程既耗時又昂貴。獲得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
愛美之心,既人皆有之,亦自古有之。古人追求美白效果的鉛白化妝品,早期主要使用天然白鉛礦,但鉛白最早于何時、何處實現人工合成,此前學界一直存在爭論,也頗受關注。中國學者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澄清了這......
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健委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應天雷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團隊攜手,成功開發出新一代高穩定性人工合成抗體......
中新網上海12月7日電(孫國根陳靜)記者7日獲悉,中國專家成功開發出新一代高穩定性人工合成抗體藥物平臺,并針對眼科常見病角膜新生血管病和脈絡膜新生血管病成功改造出有效抗體藥物。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分......
酶工程技術、生物轉化技術、優化復配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以及結構生物學技術等多種技術的使用,有望增加瀕危藥材代用品研究的成功率,研發出與天然瀕危藥材有效成分種類、組分、含量一致,療效等同的人工代用品。◎......
數據顯示,人工麝香替代天然麝香應用于431種中成藥,相當于少獵殺超過5600萬頭麝。“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化”因此獲得了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正在與清華大學團隊合作,利用新的技術解碼羚......
淀粉是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淀粉作為人類飲食中最常見的碳水化合物,廣泛的存在于馬鈴薯、小麥、玉米、大米、木薯等主食中。早在古埃及就已經有從小麥中提取淀粉糊的記錄。同時它也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