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
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
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現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到現在,楚雄州至今已出土410多具恐龍個體化石,其中較完好者70余具,尤以早侏羅世的恐龍而著名。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
——第22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23年光譜年會開幕2023年7月15日,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以及中國光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云南師范大學承辦的“第22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23年......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事件,比如頜的出現,魚類登上陸地,爬行動物飛上藍天等等。過去,科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當這類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態功能在某一類群中剛剛出現時,該類群的演化速率會變......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25.2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毀滅性的大滅絕,以至于它被稱為"大滅絕"。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發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每10個物種中就有9個永遠消失,最終為恐龍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但是,大......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江西九江武寧地區約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真盔甲魚類新屬種化石并將其命名為“九江......
據首屆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大會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首次超過50%,達到50.5%,標志著電力行業“雙碳”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截至3月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26.2億千瓦,位......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后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
化石記錄已被廣泛研究,揭示了整個地質歷史中生命形式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進化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確定導致這些波動的過程。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附近超新星數量的波動與過去5億年來海洋物種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