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瓊脂糖凝膠電泳只能分離小于20kb的DNA。這是因為在瓊脂糖凝膠中,DNA分子的有效直徑超過凝膠孔徑時,在電場作用下,迫使DNA變形擠過篩孔,而沿著泳動方向伸直,因而分子大小對遷移率影響不大。如此時改變電場方向,則DNA分子必須改變其構象,沿新的泳動方面伸直,而轉向時間與DNA分子大小關系極為密切。1983年Schwartz等人根據DNA分子彈性弛豫時間(外推為0的滯留時間)與DNA分子大小有關的特性,設計了脈沖電場梯度凝膠,交替采用兩個垂直方向的不均勻電場,使DNA分子在凝膠中不斷改變方向,從而使DNA按分子大小分開。后來Carle等改進了電泳技術,并發現周期性的反轉換電場(periodic invers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亦能使大分子DNA通過電泳分開。電泳系統是由一水平式電泳槽和兩組獨立、彼此垂直的電極組成,一組電極負極為N,正極為S;另一組負極為W,正極為E。一塊正方形瓊脂糖凝膠板(250px*250px或500px*500px)呈45度放中央。電場在N-S和W-E之間交替建立。電場交替改變的時間長短與欲分離的DNA分子大小有關。電泳時,DNA分子處在連續間隔交替的電場中。首先向S極移動,然后改向E極。在每次電場方向改變時,DNA分子就要有一定的時間松弛,改變形狀和遷移方向。只有當DNA分子達到一定構型后,才能繼續前時。DNA分子凈移動方向與加樣線垂直,使樣品中各組分沿同一泳道形成各自的區帶。交變脈沖電泳可有效分離數百萬堿基對的大分子DNA。較新式的儀器電極間的角度和脈沖時間均可調,使用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