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5-21 17:17 原文鏈接: 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引發院內感染增多

        隨著第三代頭孢菌素廣泛使用,細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簡稱ESBLs)檢出率逐年升高。ESBLs主要由腸桿菌科細菌產生,不僅對超廣譜的頭孢菌素有抗藥性,而且許多ESBLs基因質粒上還帶有抗氨基糖苷類、氯霉素、磺胺和四環素等基因。自1983年首次在德國發現 ESBLs以來,其數量及種類已在世界各地迅速增長。β-內酰胺類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大量應用,致使革蘭陰性細菌產生ESBLs。  

        就此,大慶龍南醫院潘玉波等人調查了本院產ESBLs細菌的感染發生率,結果產ESBLs革蘭陰性菌的醫院感染正日益增多,尤其多見于長期住院、住ICU病房,以及應用廣譜抗生素的患者,所感染的細菌多見于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70%,其次為大腸埃希菌,約占30%。  

        在這項為期一年的調查中,共發生醫院感染185例;被調查人數為10398人,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8%,ESBLs陽性人數為20人,占感染人數比例為10.81%。其中以顱腦損傷后肺部感染時出現ESBLs菌株最多見,占40%,其次為開放性骨折、糖尿病、慢性腎炎等。20例陽性患者入院后醫院感染發生時間,最短為住院11天,最長為81天;大于30天的醫院感染人數16例,占80%;小于30天醫院感染人數4例,占20%。克雷伯菌屬占產ESBLs菌的70%。90%的ESBLs陽性菌感染者在分離細菌之前,均使用過第三代頭孢菌素,尤其是頭孢噻肟和頭孢他啶。說明三代頭孢菌素的使用是細菌產生ESBLs的重要因素。  

        調查提示臨床醫生們:治療前應有病原學檢測依據,避免盲目使用高效廣譜抗生素。一旦臨床檢測出ESBLs菌株,無論結果如何,應視為對所有三代頭孢和氨曲南均耐藥。值得注意的是,從體外藥敏試驗看ESBLs陽性菌株對三代、四代頭孢菌素有一定敏感性;然而NCCLS 文件指出,青霉素類、頭孢類、氨曲南對產ESBLs菌株在體內可能出現敏感,但治療無效,故均應作耐藥報告。  

        潘玉波等指出,對發生ESBLs菌感染者進行嚴格隔離是有效措施,患者用后的無菌物品應執行消毒-清洗-再消毒或滅菌程序處理。空氣定時消毒,患者物品必須經過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操作應戴手套,強化洗手制度,避免經醫務人員手使細菌移位而導致交叉感染,病人出院后須做好終末消毒處理。  

        專家強調,目前產ESBLs細菌在臨床標本中的分離率有增加趨勢,引起醫院暴發感染也時有報道,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因此,常規進行β-內酰胺酶檢測和ESBLs菌株篩選,加強監控與管理,有十分重要意義。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