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死囚的減少和爭議的增加,中國決定把移植器官的來源放在公民逝世后的捐獻上,并承諾在未來5年內徹底改變以死囚捐獻作為主要來源的做法。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最近表示,一個全國層面的公民逝世后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正在建立之中,目前試點工作已在全國16個省市展開。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通過多位衛生系統人士證實,新修訂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已列入2012年國務院立法計劃,并有望于年內完成。這有可能從立法層面推動人體器官捐獻體系的形成。
最近,黃潔夫在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上表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現已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盡快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公民器官捐獻和分配體系,將成為器官移植事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
來自衛生部的數據稱,中國每年約有15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僅有1萬人能接受移植手術,主要原因在于器官資源的匱乏。
事實上,器官供需緊張局面在各國普遍存在,但在中國尤其嚴重。美國器官移植的等待者和捐獻者之間的比例為5:1,英國為3:1,而我國高達150:1。
目前,移植器官的來源為活體器官和尸體器官。由于缺乏公民的自愿捐獻,中國絕大多數的移植器官來自死囚捐獻。
有媒體援引衛生部的一項統計數據稱,截至2009年年底,有超過65%的移植器官來源于死囚捐獻。
但是,自2007年中國將死刑納入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后,死刑核準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因此,死囚捐獻的器官數量也逐年減少,供需差距進一步加劇。
此外,死囚器官的真菌感染率和細菌感染率很高,這也是導致我國器官移植長期存活率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主要原因。
同時,隨著人權事業的積極發展,死囚捐獻器官這一做法也面臨多種指責。
黃潔夫承諾,在3~5年內,將徹底改變過去主要依靠死囚來獲得移植器官的畸形方式。
實際上,衛生部一直試圖從法律層面推動公民逝后器官捐獻體系的建立。
黃潔夫稱,作為人體器官移植的法律依據,2007年國務院通過實施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在修訂當中。
江蘇衛生系統的一位人士透露,2010年10月左右,衛生部就將其牽頭修訂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訂稿)》下發各地,“要求各相關部門盡快組織討論,并將書面意見匯總”。
多位衛生系統的人士透露,“國家鼓勵公民死亡后捐獻人體器官”已寫入《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訂稿)》中。
記者從權威渠道得到的上述《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訂稿)》顯示,第二章第七條第三款正是“國家鼓勵公民死亡后捐獻人體器官”。
“表明了國家對人體器官捐獻的支持態度,有利于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順利開展,對于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該條款下方附有衛生部的這項“說明”。
“這是一個好的消息,國家就應該鼓勵。”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說,這對解決國內器官資源緊張“有好處”。
無錫市人民醫院的器官移植外科為江蘇省臨床醫學重點學科。陳靜瑜分析,有政府層面上的鼓勵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可以引導病人捐獻的意識,推動腦死亡、心臟死亡捐獻工作的開展。
由于我國絕大數人還沒有“腦死亡就等于集體整體死亡”的科學觀念,因此“有時我們診斷病人腦死亡了,但家屬不接受”。陳靜瑜說,家屬不接受,捐獻就難以展開。
陳靜瑜透露,2011年,他所在的醫院有4例腦死亡捐獻器官。
他認為,既然是鼓勵,就應該有相應的鼓勵政策。例如,某人捐獻了器官,他的親屬在需要移植器官時應享受到優惠待遇——類似于目前獻血的優惠待遇。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該修訂稿中,并未提及任何具體的“鼓勵”措施。有猜測認為,具體鼓勵措施可能會在實施細則中擬定。
多位衛生系統的人士對本報證實,《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修訂工作已列入2012年國務院立法計劃,并有望在年內完成。
參與修訂工作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申衛星則透露,修訂后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最快在年內即可實施。
中國紅十字會曾在12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省份對18~60歲的各階層人員發放了1000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72.4%的受訪者填寫了身后愿意捐獻器官,只有6.8%的人明確表示不愿意捐獻器官。
“目前器官非常短缺,如果能夠實行(新修改的)這個條例,對器官的來源將非常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西方發達國家有非常完善的器官捐獻體系,希望人們改變舊的思想,普及新觀念,能在死后把器官捐獻出來。“器官捐獻,挽救生命,意義非常重大,一定要大力宣傳。”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研究人員報告稱,經過數年探索,他們在建立更好胃腸道疾病研究模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一種復雜的下一代腸道類器官,其中包含功能性免疫系統的關鍵要素。這是第一個包含功能性免疫系......
北京市、吉林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重慶市、陜西省衛生健康委:按照《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和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審批流程,根據相關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執業資格申請審核結果,同意......
英國《自然》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干細胞來源的類腦組織能與新生大鼠的大腦整合,還會影響其行為。研究結果或能提高人們構建人類神經精神疾病實際模型的能力。人類干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是一種很有潛力......
“建議加快制定我國AI(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規及安全倫理標準,確保AI健康、穩定發展,如盡快組織起草人工智能基本法等。”8月6日,在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于蘇州舉行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與計算機戰略發......
不斷以更科學的方式修正死亡和生存的含義,是人類無法回避的問題。英國《自然》雜志3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提出了一種系統,這種系統可以在哺乳動物死后1小時開始恢復某些分子和細胞功能,并可保存身體組織。在此過程......
據28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展示了一種新的超聲波貼紙設計,這種可貼在皮膚上的郵票大小的設備,可提供48小時內臟器官的連續超聲波成像。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將這些貼紙貼......
類細胞圖譜(HCA)計劃的目標是繪制出人體中的每種細胞類型,從而改變我們對生物學、感染和疾病的認識。美國《科學》雜志13日連發四篇論文,描述了國際HCA聯盟研究人員已創建出人體33個器官和系統中超過一......
人們通常會說某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或年長,但衰老并不只是浮于表面的。至少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們的不同器官和系統可能有不同的年齡。近日發表于《細胞報告》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個國際研究小組使用生物標志物、......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經過10余年的工作推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器官捐獻國,每年實現捐獻6000余例,獲取器官2萬多。我國在器官捐獻和遺體、角膜捐獻方面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經過10余年的工作推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器官捐獻國,每年實現捐獻6000余例,獲取器官2萬多。我國在器官捐獻和遺體、角膜捐獻方面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