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ChatGPT,人們的第一反應竟是詐騙、抄襲。”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教授安東尼·安托萬(Anthony Antoine)坦言,不只是中國,面對ChatGPT,國外的高教人士同樣有“狼來了”之感。
然而,誰也阻擋不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將‘人工智能+教育’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引領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云南師范大學校長王德強表示。
冷靜之后,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不約而同地思考同一個問題——它將給未來教育帶來什么。
在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蔡蘇看來,“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養能獨立思考和有正確價值判斷能力的人,而不再是獲取特定知識。超越知識學習,須更加關注學習的質量”。
日前,在云南師范大學舉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論壇上,專家們共同討論了被人工智能重構的學習方式。
馬來西亞泰勒大學副校長田樂文(左一)分享觀點。云南師范大學供圖
個性化學習將加強
“我有一個想法,但在頭腦中始終不成形。用PPT完全吸引不到學生。于是,我們創造了一個虛擬環境,幫助學生呈現頭腦中所需要的結果。”論壇上,馬來西亞泰勒大學副校長田樂文分享了該校事例,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看到了學習未來的樣子。
怎么用工具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場景?這是馬來西亞泰勒大學教師每天都在思索的問題。“ChatGPT的出現,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定制化學習。”田樂文說。
大班人數超100人,教師能否一對一指導學生,同時又減少職業倦怠?通過人工智能中的虛擬導師,他們找到了“解放教師,及時反饋”的路徑。
屏幕上,一位身著綠衣的虛擬導師問學生:“你現在是否已經做好了參加考試的準備?”學生回答“是的”,而且80%以上的題目答對了。虛擬導師又會問他:“是否要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在互動中,人工智能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習慣、獲得了訓練,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比如,虛擬導師發現學生在某方面的學習不充分,會向他推送定制化的教學方案。”田樂文說。
自2022年該校開展相關教學實驗以來,已經有1500名師生參與其中。通過人工智能加強過程反饋、評價,96%的學生表示“有用”、參與感強,教師也認為此舉節約了指導學生的大量時間。
大連理工大學學科評價中心主任姜華表示,對一線教師而言,ChatGPT有望將其從大量簡單、機械、重復的教學準備、組織和管理等工作中解脫出來。事實上,在教學領域,學者已經歸納出至少80種在課堂上應用ChatGPT的具體方法,涉及協助教師備課、提供教學輔助、創建評價材料、開展課堂活動、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等多個類別。
但他也指出,目前針對ChatGPT教學應用的建議主要集中在教師主導、班級授課的教學模式中,即ChatGPT輔助集體授課中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因其諸多知識缺口和不確定性,ChatGPT只能作為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師。
對此,馬來西亞泰勒大學副教授馮育英表示贊同。“人工智能參與的定制化學習更適合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以及希望有更多‘增值’內容的學生。與人工智能對話,事實上對學生的提問水平有所要求,可能并不適用于小班研討。”
個性化學習只是人工智能改變未來教育的一個縮影。事實上,“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傳統的教與學,以及教育評價方式等”。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李子建說。
喚醒高階能力的培養
未來教育中,更值得被重視的能力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出現,促使高校進一步思考高階能力培養和綜合素養培養。”李子建告訴《中國科學報》,高階能力起碼包括批判性思考、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與創造力、跨文化傳承能力等。“趁著人工智能出現的機會,應盡可能減少記憶方面的學習,在提高創造力、加強團隊合作、實現跨學科培養等方面更多發力。”
事實上,一些國家在人工智能戰略中已有行動。比如,德國主張“技術常識主義”,高校積極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在日常教育場景中的應用,讓更多人自然地感受、學習和反思人工智能。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育領導與管理國際比較研究中心主任陳正表示,在使用智能教育工具上,德國并非以“學習什么”為主導,而是以“怎么學習”為突破口,關注學習動機來源、學習時間分配、學習組織方式等,提升學生學習的幸福感、趣味性和有效性;不是僅僅聚焦學科知識,而是強調知識和能力的協同學習,尤其是通過人機互動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辯論討論的能力。
“在真實環境中解決問題是一種更有效的培養方式。”這是李子建的反思。比如,他鼓勵學生在博物館中邊看邊學習;鼓勵大學生在本科期間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企業的研發項目,讓他們知道真實世界的工作、企業的發展情況等。這些將是未來學習的方向。
陳正也認為,德國助推人工智能國家戰略所帶來的啟示是——高校應沖破“學科中心主義”的壁壘,打造高水平、跨學科研究團隊;打破與企業、行業組織的協同壁壘,融合教育鏈和產業鏈,主動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未來教師角色將轉變
針對ChatGPT帶來的挑戰,目前已經有很多說法。比如,它會導致作弊、抄襲行為頻現;讓學生過度依賴工具,并錯失高挑戰度的學習機會;傳遞不準確、有偏見或有害的信息等。
如何恰當、合理地使用ChatGPT,而不至于讓教育在技術中迷失?深圳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張祥云指出,目前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人們把“學習”當成“教育”,讓“教育”偏離為“學習”。事實上,脫離師生關系去理解教育,甚至以人工智能替代師生關系,教育往往會走向“非教育”。
那么,教師這一角色在未來教育中又會發生怎樣的轉變?
安東尼·安托萬在論壇現場做起了人機互動調查。他拋出了一個問題:“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和能力?”
跨學科素養、判斷辨別信息、道德倫理、信息素養、對學生更密切關注……經由觀眾掃描二維碼回答后,這些關鍵詞出現在了屏幕上。
李子建強調,從“教書”轉為“育人”,未來教師將是人類尊嚴與價值的捍衛者、機器教學的監督者與糾錯者、學生心理健康的診斷者和培育者、師生感情和教育承傳的傳遞者、“人機協同”教學模式的協調者。
張祥云指出了ChatGPT與教師的分工,“把可以替代的工作交給人工智能;把不可替代的工作通過制度進行變革,引導教師勇于擔當”。
近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宣布成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High-levelAdvisoryBodyonArtificialIntelligence,以下簡稱“機構”),為國際社會加強對人工智能的治......
今年9月1日上午,復旦大學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在光華樓前大草坪舉行,來自8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余名新同學,齊聚光草,共赴這場青春盛會。在此之前,上海已接連三日雨水不斷,當人們以為第四天也如天氣預......
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天發布當前全國光伏制造行業最新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9—10月,我國光伏制造業保持高位運行,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60%。根據光伏行業規范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
12月14日,2023年《自然》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10)正式揭曉,除了從全球重大科學事件中評選出的10位人物——5位男性,5位女性,今年還有1位非人類上榜——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
近日,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2個專項項目申請指南,分別是“元宇宙理論與技術基礎研究”專項項目申請指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專項項目申請指南,擬資助項目各6項,資助強度為50萬元/項。“元宇宙理論與技......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專項項目申請指南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術基座,特別是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生成模型擁有強大的知識編碼和儲存能力、文本和代碼理解及生成能力,以及復雜......
ChatGPT在2023年的《自然》十大人物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12月14日凌晨,2023年《自然》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10)正式揭曉,除了從全球重大科學......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術基座,特別是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生成模型擁有強大的知識編碼和儲存能力、文本和代碼理解及生成能力,以及復雜任務的推理能力,被認為是有可能實現通用人工......
對于普通受眾而言,想要走近繁體、豎版、未添加句逗的古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日,國內首個專門應用于古籍處理與研究的智能工具“荀子”上線,意味著在智媒時代和古籍對話成為可能。據悉,古籍大語言模型“荀子”由......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昇思MindSpore學術基金昇騰CANN學術基金項目入選名單公示為激勵原創性科學研究開展,推動人工智能方法在科學領域的創新應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攜手鵬城實驗室、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