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雖然這被專家們認為是一個商業噱頭,但仍然引起人們關于人工智能倫理的大討論。
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助手,還是威脅?今天,人工智能已經對社會產生了深刻且廣泛的影響,反之,學者、大眾與媒體的觀點與態度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將發揮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諸多研究機構和學者紛紛就這一熱點問題進行了富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分析。梳理并理解這些研究報告,有助于以更穩健、積極的姿態,迎接人工智能帶來的新一輪技術變革。
人工智能中的人類與機器人的界限
201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其發布的《2030年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生活》研究報告中指出,在交通運輸、家務勞動、醫療保健、娛樂產業、雇傭工作環境、公共安全、低能耗社區和教育這八大社會領域,人工智能已經開始逐步改變日常生活。2016年,Deepmind公司設計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在圍棋領域挑戰頂級職業選手獲勝,并被披露該公司計劃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在五年內學習處理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數據;2017年,索菲亞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成為世界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中的里程碑事件,清晰預示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在證明技術進步的發展潮流不可阻擋的同時,也對現代社會發展和公民生活造成了廣泛影響。
在諸多影響中,最為直接的影響便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導致新的失業和再就業大潮。盡管這種情況尚未全面發生,但人們對此的焦慮情緒已經產生。根據蓋洛普2013—2016年度工作和教育調查,當前美國有34%的80年后出生一代感到因技術資源缺乏可能失去工作的焦慮,這一人數比例較27%的美國二戰結束后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工作者上漲了七個百分點;而根據估算,37%的美國“80后”屬于被人工智能取代工作機會的高風險人群,比戰后嬰兒潮一代的32%提高了五個百分點。
除去對工作崗位和未來就業前景的沖擊,人工智能通過改變交流技術和媒介,通過社交網絡、新型數據交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現代社會的人際交流方式。在北極星和ASM聯合撰寫的調查報告中,有接近甚至超過半數的受訪民眾表示,盡管每天都在使用社交網絡媒體和手機應用,但并未意識到這些科技產品中人工智能在暗中發揮作用。人工智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社交習慣和溝通方式,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不可逆轉的潮流。不僅如此,人工智能在諸多領域取得比肩人類的成就,對人類文明的自我反思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人工智能時代,回答機器人倫理、法律問題,思考人類和機器人的界限問題,已經是一項急迫的文明使命。今年12月1日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發布新版人工智能與倫理白皮書,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法律、倫理領域的深度研究和合作,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人類文明思考的重要方向。
大眾和專家對人工智能的態度
盡管社會大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關注持續升溫,但現有針對大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意見的調查,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2017年中,對人工智能產業的調查報告,仍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行業的產業規模、資源配置和意見領袖。缺乏對大眾參與和理解的足夠關注,是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作為塑造并指導大眾意見的重要社會資源,尚未尋找到有效整合大眾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同專家意見和產業發展一同協調合作的道路。盡管如此,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通過主流社交媒體迅速形成了人工智能意見領袖群體,并對人工智能發展的輿論導向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以臉書公司總裁扎克伯格為代表的技術樂觀派認為,過度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風險、所引發失業率上升的擔憂,都是不必要的;人工智能最終會促進人類進步,而非取代人類。與之相反,比爾·蓋茨和史蒂芬·霍金則認為人們對人工智能對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缺乏了解,從長期發展角度來看,是極大的安全隱患。這一強調人工智能發展風險的專家、產業領袖群體,儼然在公共媒體中,成為技術樂觀派的對立派別。當前媒體對大眾意見的整合和引導,主要通過呈現技術樂觀和謹慎憂慮派的意見紛爭,激發大眾討論的方式完成。
事實上,僅僅依靠意見領袖吸引新聞流量,激發大眾關注,遠不足以打造一個健康、穩定的社會意見體系來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的良性發展。當前大眾意見同專家學者意見欠缺有效整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大眾意見對人工智能的影響力估計,同專家意見存在明顯落差。在學者專家看來,人工智能全面取代諸多就業崗位這一趨勢,已經勢不可擋。例如,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曾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但在北極星和ASM聯合撰寫的調查報告中,普通民眾出于對安全和效率的雙重考慮下,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在重型制造、物流、公共交通、醫療、軍事、消防、農業和烹飪領域,人工智能無法勝任人類工作。學者專家和業界領袖對人工智能的變革影響力非常樂觀,而大眾對此則相對保守,甚至過于謹慎。
其次是對人工智能的立場態度,存在大眾和專家群體之間的顯著差異。專家學者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前景,分為立場明確的樂觀支持和謹慎質疑兩大陣營。而據現有調查顯示,很難用明確支持和憂慮風險對大眾意見進行有效歸類,在北極星和ASM聯合撰寫的調查報告中,對人工智能未來持擔憂、缺乏信心、迷惑、激動、興奮和樂觀的人數,分別占受訪者比例的27%、25%、9%、20%、30%、33%。現對于業界和學界意見領袖的立場鮮明,大眾對待人工智能未來的態度更加溫和保守,更多地持觀望態度。
大眾理解和專家意見的不同和分歧,意味著在應對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革、關系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問題上,現有的社會智力資源尚未獲得有效整合。這既對人工智能重大倫理、法律問題的解決造成了阻力,也增加了人工智能未來發展所可能產生的風險。
學者、大眾與媒體需要良性互動
如何將學者研究、專家意見、公眾參與有效整合,形成合力,鋪就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發展道路,是當前人工智能乃至全社會亟須反思應對的重要問題。根據現有調查報告和產業發展現狀,以下兩個思路有其借鑒價值:
一方面,需要建立針對大眾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歷時性跟蹤調查,深入了解大眾對人工智能態度的轉變機制。北極星和ASM聯合撰寫的調查報告指出,盡管當前只有55%的受訪民眾愿意信任無人駕駛汽車,但考慮科技發展,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愿意信任無人駕駛汽車的人數比例可能提升到70%;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眾對相關產業的理解和態度,也必將產生變化。通過歷時性民意調查觀測民眾對顛覆性技術的態度轉變,有助于相關產業發展的自身調整和應對策略,也有助于媒體平臺更好的完成社會智力資源整合工作。
另一方面,要搭建科學家群體同大眾互動的媒體平臺,促進科研人員群體同社會大眾的充分交流。打造專家、大眾、媒體之間分享、參與和關懷的完整互動鏈條,一方面讓大眾更加直觀獲得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引導大眾參與技術變革,培養大眾主動應對技術變革的思考習慣和積極態度;一方面通過大眾的參與和意見表達,對產業領袖和專家的意見形成有效監督約束,督促人工智能產業以更具責任感、對人類文明負責的態度,討論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問題。這一專家、大眾、媒體的良性互動鏈條,也將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快速通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和ImmunoBiome公司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利用經過細胞間通信網絡訓練的人工智能(AI)預測癌癥對免疫療法的藥物反應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4年2月2日的......
時隔5年,醫械產業結構再調整,大批醫療器械迎重磅利好!3月1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新版目錄已于2023年12月1日第6次委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24年2月1日......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AI)一直是全國兩會上的熱門話題,今年也不例外。“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大模型是當下最大的焦點,也代表著人工智能的未來......
3月7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網站發布2023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獎勵公告,70項成果(人)獲2023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AI)一直是全國兩會上的熱門話題,今年也不例外。“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大模型是當下最大的焦點,也代表著人工智能的未來......
依據《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勵實施細則》相關規定,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對提名2023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的成果,通過形式審查、初評函評、初評會評和終評會評等環......
山西省太原市將加快推動安全生產監管模式向事前預防數字化、信息化轉型,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安全生產融合發展。日前,太原市印發《太原市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
著名人形機器人制造商AgilityRobotics近日宣布,資深技術高管佩吉約翰遜(PeggyJohnson)將出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接替聯合創始人達米恩·謝爾頓(DamionShelton)。John......
近兩年,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各種消息接踵而來,引發了相關的各種討論。其中,有言論擔心相關科技的發展會在全球范圍內導致“馬太效應”加劇,因為在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上,越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往往越占據優勢,......
近日,清華大學舉行2024年全校教職工大會暨全校黨員集中培訓,向全校師生員工、全體黨員通報學校當前改革發展形勢及2024年重點工作,并就推進落實《清華大學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行動方案》、以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