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 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經過3年努力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為高特異性、低副作用的藥物設計開啟新篇章。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期刊。
據了解,人源大麻素受體(CB1)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表達量最高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之一。研究顯示,CB1是大麻主要有效成分——四氫大麻酚(THC)的主要作用靶點。然而,由于長期缺乏CB1的結構信息,基于CB1的藥物研發并不順利。
目前解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X射線晶體衍射法,這個過程就像給蛋白質分子拍攝超高清晰度的3D照片。而GPCR卻是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它的構象很不穩定,表達、純化、結晶都非常困難。到目前為止只解析出30多個獨特的GPCR三維結構。
人體中80%的細胞跨膜信號轉導以及40%的上市藥物均與GPCR相關。據iHuman研究所副所長劉志杰介紹,GPCR與其配體復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有助于了解藥物分子如何影響細胞信號轉導,并且可以有效提高藥物設計的針對性。
與CB1特異性結合的小分子拮抗劑在治療肥胖及相關并發癥等方面顯示了不俗效果。然而,該藥物卻因為可能引發焦慮、抑郁等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而被禁用。因此,獲得CB1拮抗劑復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分析其作用機制,可以對CB1拮抗劑類藥物的研發提供新的突破方向及解決方案。
“特別重要的是,該晶體結構揭示了CB1結合AM6538的復雜疏水結合口袋,使其具備了成為長效緩釋藥物分子的巨大潛力,這為靶向CB1的藥物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劉志杰表示,此外,該團隊還獲得了不同類型的小分子激動劑與CB1的結合方式,揭示了配體小分子與CB1相互作用的新模式。“該項研究獲得的CB1三維精細結構對設計更加特異、副作用更小的拮抗劑類藥物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劉志杰說。
2020年2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水雯箐課題組在ACSCentralScience(2018影響因子:12.837)上發表文章,使用GP......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的生理和病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并且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藥物治療靶點之一。孤兒GPCR(orphanGPCR,尚未找到天然配體的GPCR)被認為是潛在藥物治療靶點的寶庫......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復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近幾年來,以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為代表的國內研究機構屢次在GPCR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去年5月份,Nature集中發表中國科學家多項GPCR重大成果,這標志著國內在該領域處于世界前列。2......
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receptors,GPCRs)家族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這個家族中有800多個成員,其中包括400個左右嗅覺受體。據統計......
一種被稱作A2A腺苷受體(A2Aadenosinereceptor,A2aAR)的蛋白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的成員。在所有被批準的藥物中,大約40%的作用靶標是GPCR。所有人細胞都含有A2......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課題組和趙強課題組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又獲重要突破,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復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rece......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于科學數據的“溫故知新”,也會收獲新發現。最近,國家“千人計劃”獲得者、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領銜的國際交叉團隊,將兩年前所獲得的一套高精度蛋白質數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