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0-08 13:37 原文鏈接: 人類不是重返月球,而是向月球前進

       各國航天機構和企業在展示各型月球車,科研人員在暢談最新的探月科技,公眾參與熱情越發高漲……在德國不來梅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月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阿波羅”首次登月已過去近半個世紀,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探月參與者的增加,人類正在加速推進重返月球的計劃,而且這樣的“重返”有更深遠的意義。

      向月球前進

      “我們不是重返月球,而是向月球前進!”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在大會不同場合不斷地“糾正”大家的表述。

      歐航局提出了“月球村”計劃,希望建設一個可供人類工作和生活的月球社區,而不只是短暫停留。“月球村計劃是真的要在月球上建基礎設施,是一個村莊,是為了人類在月球上永久移居而提出的計劃。”韋爾納說。

      美國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在大會上推廣了“深空門戶”計劃。這一計劃旨在在月球軌道上建立長期平臺,可以多次往返月面。與“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同,“這次回到月球,我們想要停留”。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也在會上介紹了中國的探月工程。他說,預計今年12月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開展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及巡視探測,此后嫦娥六號還將完成中國第二次月球采樣返回的任務。目前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

      歐航局國際月球探測工作組執行主任伯納德·富萬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人類和機器人將在月面上可持續存在。航天、土木工程和采礦業等各行業專家都會被派往月球,可持續性的基地需要這些人才。

      美國航天局載人探測與運行任務部工程師凱西·勞里尼認為,“重返”月球是為了向火星進發,月球任務能很好地測試未來的火星任務,幫助培養載人火星任務能力并減小風險,還能為火星任務提供在軌運輸能力。

      勞里尼還介紹了美國載人登月的具體計劃:發射“獵戶座”飛船到月球軌道與“深空門戶”對接,4名宇航員再乘登月艙帶兩輛探月車到月面,駐留42天后攜帶月球樣本回到月球軌道。

      技術更成熟

      人類和機器人要在月球上長期可持續性生存,對航天工程各系統能力要求很高。專家們認為,隨著近幾十年來的發展,人類的知識已經足夠,技術也在逐漸成熟。

      富萬說,過去10年里,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一直在加速,多國向月球發射了多個探測器。中國將嫦娥三號送上了月球,嫦娥四號也即將升空。印度和日本等國也有自己的探月計劃。

      “通過這些探測器,我們在月球上有了新的發現。這些發現不論是對科研、探索還是資源開發都很有幫助。”富萬認為,人類目前有能力進入下一步,即把機器人送上月球,先建一個機器人基地,然后再把人類送上去與機器人一起生活和工作。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項目經理布倫特·舍伍德說,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表明,人類建立月球永久基地的各種條件正在成熟。人類發現了月球極有水冰,獲得了有關外星探測器的經驗;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廣泛應用,載人航天國際合作也在加強。

      舍伍德說,在美國開發“太空發射系統”等飛行系統的同時,中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也在積極地開發自己的系統,而在商業航天領域也出現了“藍月亮”計劃和“獵鷹重型”火箭等代表。

      全球探月熱

      本屆國際宇航大會的主題是“包羅萬眾”,探索月球也正成為全球公眾的熱點話題,非官方機構和個人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各機構和公司展示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的星際探測車模型,成為最受歡迎的展品。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模擬了月球和行星表面環境,通過多個探測車組成群,建立分散化的聯合無線傳輸、導航和計時系統,實現分散化資源共享和數據處理等功能。

      德國科技初創企業“兼職科學家”展示了聯合奧迪汽車公司設計的探月車模型。“兼職科學家”計劃在2019年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探月飛行器和兩輛探月車送往月球,并在月球上搭建首個4G網絡。

      美國月球捷運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理查茲也宣布了自己的宏大計劃:將地球的經濟和社會范疇擴大到月球,讓月球成為地球的“第八大洲”,以低成本實現月球商業探索。該公司計劃2021年前在月球表面建立永久性研究站,并將首批非政府的月球樣本送回地球。

      大會期間,歐洲空中客車防務與航天公司聯合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等發起了“月球競賽”活動,旨在邀請世界各地愛好者設計有助于可持續性月球探索的技術,例如利用月球上的資源制造氧氣、水和種植食物等。冠軍團隊的技術將在2024年用于月球探測。

      “我們去月球再也不只是一個愿景,而是已有了能夠實現的計劃。”韋爾納說。


    相關文章

    研究確定月球最古老撞擊遺跡形成于42.5億年前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意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研究,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確定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遺跡——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于......

    重大突破!月球最古老撞擊遺跡形成于42.5億年前

    3月21日,中國科學家通過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研究,取得了又一項重大突破:確定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遺跡—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于42.5億年前,為太陽系早期大型撞擊歷史提供了初......

    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經開區舉辦

    2月12日,2025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經開區舉辦。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彭偉致辭。科技部七司副司長秦浩源、工信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副司......

    第一階段任務順利完成!新一代功率器件在路上

    “本次搭載第一階段任務順利完成,成功實現首款國產高壓400伏抗輻射SiC功率器件空間環境適應性驗證及其在電源系統中的在軌應用驗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了解到,2024年11月15日,由該所劉新宇......

    科學家回信|楊毅強:未來,普通人也能去月球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月球背面28億年前仍有年輕巖漿活動

    昨天傍晚,中國科學家利用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做出的首批兩項獨立研究成果同時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這兩項研究首次揭示,大約28億年前,月球背面仍存在年輕的巖漿活動——這填補了月球......

    我們距離“搬家”去月球還有多遠

    家”去月球還有多遠 ■本報見習記者劉琦繼今年6月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月背樣品后,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中國探月工程還將通過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打基礎。瞄準“2035......

    剛柔并濟!中國登月服外觀首次公開亮相

    今天(9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面向社會發布登月服征名活動,并首次公開中國登月服外觀。登月服外觀設計靈感借鑒了諸多中國元素:上身裝飾帶設計融合了飛天飄帶的優雅飄逸和傳統鎧甲的硬朗厚重,體現了......

    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預計2035年前后建成

    光明日報記者張曉華25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繼嫦娥六號任務后,中國探月工程將通過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基礎——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2028年前后發射嫦......

    月背“土特產”將開放申請!先發給國內科學家研究

    今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約1935.3克來自月球背面的樣品安全返回。這是人類目前為止采集到的唯一一批來自月球背面的樣品,即將開放申請。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認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