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哺乳類,信息素被認為是由位于鼻中隔三分之一處的犁鼻器接收,并經由神經將電位訊號直接傳遞給負責情緒,情感,內分泌與性行為的下丘腦。犁鼻器上已有三型的受體被發現(V1Rs、V2Rs與V3Rs),它們都是G蛋白偶聯受體,但和嗅覺系統中其他主要的感官受體關系很遠,暗示了其特殊的功能。犁鼻器存在于多數兩生類、爬蟲類和非靈長類的哺乳動物,并不存在于成熟的靈長類與鳥類。人類是否可像其他哺乳類一樣使用犁鼻器接收信息素一直是有爭議的,在人類中,編碼犁鼻器受體的基因是沒有功能的假基因,犁鼻器中的神經與中樞神經連接的嗅球只在胎兒期短暫存在,在成長過程會逐漸萎縮、消失。
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琳達·巴克與理查德·阿克塞爾解構人類嗅覺之謎的同時,也發現了位于鼻中隔處的犁鼻器大約有140個信息素的受器。后來也有實驗顯示嗅覺黏膜的細胞中有信息素受體的基因存在,但缺乏實驗比較缺乏犁鼻器的人與正常人會不會有生理或行為上的不同。
2006年,在老鼠的嗅覺上皮中發現了一群新的信息素受器:痕跡胺相關受器(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縮寫TAAR),其中有些可被老鼠尿中揮發性的胺類活化,隨后在人類發現了同源的受器,為人類信息素作用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證據。
2007年柏克萊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只要嗅聞男性汗水里的單一成分雄二烯酮,就能維持女性體內高水平的皮質醇,而且這個成分可以被嗅覺粘膜接收。 因為雄二烯酮具有影響異性內分泌系統平衡的能力。200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添加在女性香水里的合成化學物質會增加與男性的親密接觸。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自然的環境下,并無法以嗅覺察知人類信息素化學訊號的存在,但它的影響卻可能時時刻刻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證據顯示人類信息素影響著我們與社交及求偶有關的情緒,也影響了人類的性取向與異性吸引力。人類學家及性治療專家海倫·凱普藍(Helen Singer Kaplan)在她的著作“性治療新論” 一書中形容人類信息素是“點燃愛情的火花”,用以說明人類信息素在兩關系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波士頓環球報曾報道,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定期接觸男性腋下的汗水后會變得規則化。據推測可能是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與信息素的影響有關。
2008年,一項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右前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右梭狀皮質(right fusiform cortex)以及右下丘腦會對人類性行為時飄散在空氣中的汗水汽味產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