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類細胞遺傳學命名的國際體制(ISCN)的規定,每條染色體都以顯著的形態特征(著絲粒、染色體兩臂的末端和某些帶)作界標而區分為若干個區,每個區都含一定數量、一定排列順序、一定大小和染色深淺不同的帶,這就構成了每條染色體的帶型。
區和帶的命名是從著絲粒開始,向臂的遠端序貫編號。"1"是最靠近著絲粒的,其次是“2”、“3”等。界標處的帶應看作此界標以遠區的"1"號帶。在標示一特定的帶時需要包括4項:①染色體號;②臂的符號;③區號;④在該區內的帶號。這些項目依次列出,無需間隔或標點符號。例如:1號染色體短臂(P)包括三個區:1區3條 圖2-6-6 正常人體染色體G帶模式圖 (巴黎,1971)
空白部分為Q帶的暗帶,G帶的淺染帶;黑色部分為Q帶的
亮帶,G帶的深染帶;斜線部分為著色不定區
帶,2區2條帶,3區6條帶;長臂(q)包括四個區:1區2條帶,2區5條帶,3區2條帶,4區4條帶。1p22表示為1號染色體短臂2區2帶(圖6-7)。在高分辨的染色體中,作為界標的帶和一個普通的帶都可能被細分為亞帶、次亞帶。如1p22.21 表示為1號染色體短臂2區2帶2號亞帶中的第1次亞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