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率的定義是:“可疑區分和辨別清的兩條直線間的最小距離”,自然,人與設備(例如,顯微鏡等)的眼睛的分辨率是不同的。人的眼睛的分辨率只有幾十微米,而電子顯微鏡(例如透射電鏡)的分辨率可以達到幾個納米,好的可以達到幾十個埃。分辨率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光”的波長;電子顯微鏡所用的加速電子的波長(得布羅依波)與加速電壓成反比,加速電壓越高,電子的波長越小;分辨率越高。
幾十年來,觀察人類大腦內部一直是神經科學家難以企及的夢想。但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研團隊描述了一種創新技術平臺,其能以前所未有的亞細胞(比細胞結構更細化的結構)分辨......
聚合物半導體是新一代柔性光電子產業的基礎材料,在高柔性邏輯電路、可植入智能感知器件、熱電發電與制冷器件等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化學摻雜可以精細調控聚合物半導體的導電性能和光電功能,并拓展材料的應用領域。近......
圖胰島組織上葡萄糖刺激的異質性的胰島素分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925022)等資助下,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陳良怡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在探索胰島素兩相分泌調控方面......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超快診斷技術重點實驗室分幅成像團隊,在皮秒分幅成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由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緱永勝負責的時間放大分幅相機,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神光-I......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團隊制造了一款包含40萬像素的超導相機,分辨率是其他同類設備的400倍。26日發表在《自然》雜志的此項成果,未來將可用于生物醫學成像及天文觀測等領域。該相機由超細電......
利用極化激元材料和超構材料構筑的超透鏡能夠超越傳統光學成像分辨率的極限,實現亞波長級別的微觀結構和生物分子的更好觀測,對物理芯片、化學材料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產生廣泛而革命性的影響。2000年,英國帝國理......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
近日,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多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領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甘波瀾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在中緯度多尺度海-氣相......
美國科學家在17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發論文指出,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問世50周年之際,他們將小鼠大腦圖像的分辨率提高了6400萬倍,新圖像中單個體素(三維像素)只有5微米。這一成......
11月24日,國儀量子召開電子顯微鏡新品發布會,基于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長期發展戰略,推出了世界上首臺分辨率達到2.5納米的鎢燈絲掃描電子顯微鏡,突破了這一技術長期以來的技術瓶頸。國儀量子董事長賀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