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電池能量密度,電池的正極和負極材料的比容量(指單位質量或體積的電池或活性物質所能放出的電量)都需要提升。正極材料目前一般采用高鎳,比如我們所說的NCM811電池,而負極采用石墨負極。
現在,硅基負極替代石墨負極的時刻即將來臨。而且,隨著特斯拉在量產的 Model 3上對硅碳負極的成功應用,這種示范作用,也使硅基負極迎來更為廣闊的市場。
之所以選擇硅做負極,是基于硅基負極材料的理論克容量是4200mAh/g,高于石墨負極10倍有余。這是硅基負極的優勢所在。目前來看,有兩種硅基負極材料。
一種是硅碳負極,即納米硅和石墨摻混使用,理論克容量超過3000mAh/g,但實際剛超2000mAh/g;另一種是硅氧負極,氧化亞硅摻混石墨作為負極,大致克容量為1400-1800mAh/g。
應用方面,國內3C產品一般用到硅碳負極比較多。而動力電池方面,一般采用硅氧負極比較多。
實際上,研發硅材料以應用于鋰電池負極始自上世紀90年代,直至2013、2014年才分別實現硅碳負極、硅氧負極的產業化。而松下是2017年批量應用于動力電池,供應特斯拉。
此外,三星、LG化學的硅基負極,目前主要應用于消費電池領域。日本GS湯淺的硅基負極材料鋰電池,應用在三菱汽車上。兩家還組建了合資公司。整體而言,硅基負極的真正產業化歷程還很短。
但是,硅基材料最大的缺點,就是膨脹率高。硅負極充放電膨脹可達320%左右,而普通石墨僅為10%左右。電池在正常工作狀態下極高的膨脹和收縮彈性頻繁發生,電池的循環壽命將會縮減,微觀結構就會坍塌。也就是說,雖然克容量提升,但是循環壽命卻縮短了,有點得不償失。
此外,硅基負極不僅應用難度大,目前能夠量產的企業也不多。根據高工鋰電的調研,目前國內只有貝特瑞能夠大批量供貨,并進入松下的供應鏈,間接供應特斯拉,目前產能約3000噸。
另外,國內還有翔豐華、硅寶科技、杉杉股份、中科電氣等企業,已經建設了硅負極材料中試線,但多數仍處于前期技術驗證階段,尚未大批量生產。從這個情況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石墨負極材料仍然將是主流。
而從需求來說,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統計分析,當前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容量為420mAh/g、450mAh/g的兩款硅基負極材料,更高克容量的硅基負極的應用市場還沒成熟。畢竟,硅基負極制備工藝復雜,無標準化工藝,技術壁壘高(難度主要在于硅材料納米化及與硅碳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
此外,產量少,也就意味著單價高。根據國盛證券數據,最低端的硅基負極價格均在10萬元以上。不過,新技術的誕生及應用也意味著新市場的打開。這是鋰電池產業鏈企業的期望所在。
而從材料方面來講,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采用納米硅以后,硅基負極電池能量密度可以提升5~10%。按照目前行業內每年鋰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平均在2%左右來算,這5%能量密度提升非常不容易了。
在“摻硅”方面,ZL的競爭也在進行中。比如,華為近日公開了一份“硅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鋰離子電池”的發明ZL。據稱,采用該ZL提供的硅碳復合材料的電池循環500周容量保持率為80%。當然,還有更多的國內企業也在追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