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8-02 11:32 原文鏈接: 從追趕到開創,相信“芯青年”

    在指甲蓋大小的微小之地,布局上億根晶體管和數公里長的導線,其工藝難度相當于在一根頭發絲直徑萬分之一大小的地基上,建起高樓大廈——如此集高精尖科技之大成的芯片(載有集成電路的半導體元件),是大多數現代電子產品和新興技術的“心臟”,也是當前全球高科技領域較量的焦點。

      “發絲上建高樓”的高端芯片設計制造人才,是這場較量的關鍵。

      2014年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連續保持每年20%左右的復合增長率,形成了巨大人才缺口,再疊加全球產業界“缺芯”的影響,“國產芯片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專家表示,從芯片設計、制造和封測,到與之配套的材料、裝備和應用,都“急需科研業務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高素質工程師,還需具有前瞻視野的產業科學家,以及了解芯片行業的投資人”。

      近年來,一批年輕人在對國產芯片“卡脖子”技術的攻堅中得到實在的歷練,得以迅速成長。他們是與“中國芯”共同成長的新一代“芯青年”,他們準備好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中國芯片從追隨到超越的歷史使命。”

      科技創“芯”路上,“頭鐵”有用

      要創新,有時不得不反復試錯。但就芯片制造而言,試錯成本十分高昂。

      從設計到量產,芯片要經歷關鍵的“流片”,即按照設計圖紙在晶圓上進行蝕刻,去檢驗每個工藝步驟是否可行、電路是否具備所需性能和功能。流片成功,就可以據此量產芯片,反之則需找出原因,再次優化設計。其間,通常要經歷1000多道工藝,持續三個月之久,耗資巨大。

      身為芯片設計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高級工程師、90后青年迦琛對流片的重要性體會得很深。“為了保住流片環節的成功率,我們唯有在設計層面追求極致,反復改版、反復測試,不漏過一處細節。”他說。

      一次,迦琛所在的團隊設計了一款芯片,幾次實測中均表現正常,卻在低溫條件下發生了故障。雖是偶發故障,但大家心中已“警鈴大作”,迅速行動,逐個元件、逐條線路排查設計隱患。

      小小芯片,精密度如同微縮版的城市,無數納米級的元件“屋舍林立”,電路線路“阡陌縱橫”,在這里尋找故障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們不回避困難,竭盡所長、積極排障,終于找到了隱患。不僅如此,被發現的易在低溫條件下失靈的某個器件,成為促使團隊實現工藝突破的關鍵。

      “要創新,就要看你的‘頭鐵不鐵’。”總結經驗時,迦琛多次使用了“主動”一詞,因為“遇到困難,被動等待它消失是不可能的,不如‘頭鐵’一些,主動迎上去,或許能打通一條創新路”。

      主動出擊,是迦琛的答案,也是中國芯片人的答案。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指出的那樣:“曾經,我們希望能夠用更省事的辦法解決問題。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芯片技術和產業的短板最終還是需要中國人踏實創新來解決。”

      靠著不逃避、不放棄的“頭鐵”姿態,近年來,中國研究者奮力追趕,一批國產芯片開始嶄露頭角。“我們更欣慰地看到,自主創新的拼搏精神能在這一代青年人身上薪火相傳。”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雷達心研制團隊有關負責人說,“‘中國芯’的發展,依靠的正是這些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芯青年’。”

      科技向善,是造一顆匠“芯”的意義

      2010年夏,北京一家醫院,等待許久的吳迎心情忐忑,他馬上就要拿到新生兒的耳聾相關基因檢測結果。吳迎是聽覺障礙者,對自己下一代最大的期望是擁有正常的聽力,和其他孩子一樣學習生活。

      “235雜合,聽力學檢測正常。”看到結果的吳迎喜極而泣!此時他最想感謝的人,就是80后科研工作者張冠斌,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系統主要開發人員。

      對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進行檢測,曾經是一道難題。而張冠斌憑借一枚小小的生物芯片,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從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后,張冠斌加入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從事生物醫藥研究。那時,成人耳聾基因芯片診斷技術已經較為成熟。

      “謝謝你們的芯片技術幫我找到致聾原因,可是,我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嗎?”張冠斌讀博期間一次臨床實驗時,聽到一位耳聾患者的哀嘆。張冠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芯片技術能檢測成年人的耳聾基因,可新生兒檢測領域卻是一片空白,這可能讓很多患有聽覺障礙的孩子失去及早干預的機會!”

      從零開始,向那片空白地進發,研究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系統!

      張冠斌和團隊很快遇到了問題:如何把識別基因序列的磁珠通過探針連接到芯片上?磁珠量級以微米計,探針只有6.8納米長,二者差距甚遠。

      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一天上班路上,他無意間觀察到一只毛毛蟲攀附在路邊綠植的莖稈上,蠕動著向上爬行。靈感就在此時意外迸發:“毛毛蟲的腳這么小,可它能將自己碩大的身軀緊緊附著在植物上。為什么?因為它的腳足夠多。或許可以增加探針的密度,去實現連接!”

      幾番嘗試后,磁珠與芯片連接問題終于得到解決。2018年,遺傳性耳聾診斷芯片系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21年11月,全國接受了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的新生兒突破500萬人,直接避免了受檢者及家庭成員13萬多人因使用藥物不當致聾。

      當前,我國生物芯片技術的應用已走進醫療領域,尤其是在遺傳性耳聾篩查、檢測和醫療干預等方面,領先世界許多國家及地區。浸透著“芯青年”汗水與匠心的芯片,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當患兒的父母緊握著我的手時,我感受到愛、希望和溫暖,這不就是科學的意義所在嗎?”張冠斌說。

      從追趕到開創,相信自己、相信“中國芯”

      “小伙子,外面什么天氣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走廊里,站滿了等候研究生面試的學生,一位中年人突然走來問了陳云霽這樣一句話,把一心準備面試的他給“問蒙了”。回了回神,才回答“是晴天”。

      “下一位,陳云霽。”他推開考場的大門,卻發現這位中年人坐在了面試官席上。原來,這就是國產芯片領域的專家胡偉武教授,陳云霽后來的導師。

      胡偉武教授詢問面試者天氣的原因,陳云霽是后來才知道的。胡偉武說:“那時候我整整一周都沒出研究所了,才想問問外面的天氣情況。”

      這意外的回答,深深感動了陳云霽。忘我精神,在師徒之間傳承了下來。

      近十年間,陳云霽在導師的帶領下一直在國產芯片領域深耕。2008年,25歲的陳云霽博士畢業后成為龍芯3號主要架構師之一。29歲,他成為中科院計算所的博士生導師。

      “要向無人區進發。”隨著科研的深入,陳云霽腦海中的這個聲音越來越響。此前的工作大多是“追趕”,雖然一些成績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但終究是和國際上的芯片研究者在同一個賽道競爭。陳云霽想做的是“開創”,另辟一條新賽道,讓中國成為領跑者。于是,他把研究領域轉向人工智能與芯片設計的交叉研究。

      蹚一條新路絕非易事,何況那時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才剛起步,前景未知。陳云霽和學生做了大量調研,卻鮮有收獲,甚至最前沿的國際會議上都缺乏相關論文。

      漸漸地,有的學生想打退堂鼓,有的同行也認為找不到這樣的路。

      陳云霽不信!那時對機器學習的計算、訪存和通信的基本規律并不清楚,問題層出不窮,他仍鼓勵大家:“憑龍芯項目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慢慢算,總能算出來。”

      像導師曾經做過的那樣,陳云霽把床搬進了研究所,一心撲在研究上。經過幾年努力,第一個深度學習處理器問世,這是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

      堅持,讓陳云霽守得云開見月明。2021年,陳云霽的“深度學習處理器體系結構新范式”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從‘追趕’到‘開創’,不是須臾便能達成的,需要一代代有科學理想、坐得住冷板凳的人久久為功地做下去。”陳云霽說,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能夠在我們手中,創造屬于自己的“中國芯”。


    相關文章

    多行業大宗固廢高值資源化與綠色低碳應用產業化研討會召開

    9月1日,由湖南大學主辦的礦山、冶煉、火電行業大宗固廢高值資源化與綠色低碳應用產業化研討會在長沙召開。湖南大學固廢資源化與綠色應用交叉研究團隊面向國家可持續發展與基礎建設需求,持續圍繞礦山、冶煉、火電......

    限制生效前,中國67月芯片制造設備進口激增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5日報道,在美國盟友實施出口限制之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進口量激增,創下新的紀錄。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和7月,中國的芯片生產機器或裝置進口總額接近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

    限制生效前,中國67月芯片制造設備進口激增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8月25日報道,在美國盟友實施出口限制之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進口量激增,創下新的紀錄。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和7月,中國的芯片生產機器或裝置進口總額接近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

    AI模擬芯片能效達傳統芯片14倍

    《自然》23日發表的研究報道了一種能效為傳統數字計算機芯片14倍的人工智能(AI)模擬芯片。這一由IBM研究實驗室開發的芯片在語音識別上的效率超過了通用處理器。該技術或能突破當前AI開發中因算力性能不......

    在芯片上造器官,打造千億級“藍海”市場

    把人體器官“微縮”進幾厘米的透明的芯片中,看著薄膜、導管在其中縱橫捭闔……在“芯片”上造“器官”,這一此前在科幻片中才有的情節如今已在生物學領域變成現實。近日從東南大學傳來消息,國內醫藥企業恒瑞醫藥研......

    半導體行業或在2024年全面復蘇!中國市場成增長引擎

    全球半導體行業,2023年第二季度銷售額達1245億美元,環比增長4.7%,展現出復蘇跡象近期,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1245億美元,環比增長4.......

    半導體行業或在2024年全面復蘇!中國市場成增長引擎

    全球半導體行業,2023年第二季度銷售額達1245億美元,環比增長4.7%,展現出復蘇跡象近期,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1245億美元,環比增長4.......

    我國半導體量子計算芯片封裝技術進入全新階段

    從量子計算芯片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獲悉,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出第一代商業級半導體量子芯片電路載板,該載板最大可支持6比特半導體量子芯片的封裝和測試需求,使半導體量子芯片可更高效地與其他量子計算機關鍵核心部......

    Science:開發出雙網絡結構半導體,實現高質穩定電生理記錄

    一、導讀將生物相容性電子設備與活體生物組織相結合,是實現生物信號實時測量的有前途途徑,對生物研究和健康監測具有重要意義。生物電子設備的關鍵目標是實現感測表面與組織之間的穩定符合性界面。這需要設備具備柔......

    手機芯片銷售收入令人失望,美芯片巨頭被迫裁員

    北京時間8月3日消息,美國芯片巨頭高通公司周三發布了截至6月25日的2023財年第三季度財報。由于高通第三財季手機芯片銷售收入令人失望,并預計展開新一輪裁員,高通股價在盤后交易中大跌逾7%。財報顯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