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3-25 22:42 原文鏈接: 從鼠尾或其他小樣本中制備基因組DNA

    這一簡單的實驗方案在成百上千的實驗室被廣泛應用于轉基因或基因剔除小鼠的基因型鑒定以及從小量培養的細胞或組織塊中提取 DNA。本實驗來源「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三版」黃培堂等譯。


    實驗方法原理這一簡單的實驗方案在成百上千的實驗室被廣泛應用于轉基因或基因剔除小鼠的基因型鑒定以及從小量培養的細胞或組織塊中提取 DNA。
    實驗材料

    蛋白酶 K培養的細胞鼠尾或小鼠組織

    試劑、試劑盒

    乙醇異丙醇氯仿異戊醇磷酸鹽緩沖溶液SNETTE

    儀器、耗材

    Sorvall 離心機及 H1000B、SH-3000 轉頭聚丙烯管振蕩平臺振蕩平臺或振動孵箱Shepherd 氏鉤

    實驗步驟

    一、材料

    1. 緩沖液及溶液

    乙醇

    異丙醇

    酚:氯仿:異戊醇(25:24:1 V/V)

    磷酸鹽緩沖溶液

    SNET(20 mmol/L Tris-Cl ( pH 8.0),5 mmol/L EDTA ( pH 8.0),400 mmol/L NaCl,1% (m/V) SDS)

    TE ( pH 8.0)

    2. 酶及緩沖液

    蛋白酶 K ( 20 mg/ml)

    Sorvall 離心機及 H1000B、SH-3000 轉頭(或其他相當的設備)

    3. 專用設備

    聚丙烯管(17 X 100 mm)

    室溫及 4℃ 振蕩平臺

    預設為 55℃ 的振蕩平臺或振動孵箱

    Shepherd 氏鉤

    4. 細胞和組織

    培養的細胞

    鼠尾或小鼠組織

    二、方法

    1. 準備適量的裂解緩沖液,即在 SNET 中加入蛋白酶 K 使終濃度為 400 μg/ml 向鼠尾或其他組織中加入裂解緩沖液。



    2. 管子垂直放置于振蕩平臺或振動恒溫箱中 55℃ 放置過夜。

    消化過程中樣品的充分混合是非常重要的。過夜消化后,應當看不到組織或鼠尾,緩沖液呈灰色乳狀液。

    3. 加入等體積的酚: 氯仿: 異戊醇,密閉管口,室溫下置于振蕩平臺 30 min。

    4. 離心分離有機相和水相。17X100 mm 的 Falcon 聚丙烯管中的樣品室溫下 666 g 離心 5 min, 即帶有旋轉桶的 Sorvall H1000B 轉頭 1800 r/min 或 Sorvall SH3000 旋轉桶 1600 r/min。對于較小體積的樣品,樣品置于微量離心管中室溫下用最大轉速離心 5 min。轉移上層水相至一新的 Falcon 管或微量離心管中。

    5. 加入等體積的異丙醇沉淀 DNA。4℃,13250 g 離心(8000 r/min,Sorvall 3000 轉頭或微量離心管中用最大轉速)15 min 收集沉淀的 DNA。

    6. 小心除去異丙醇。將 DNA 沉淀浸于 1 ml 70% 的乙醇里。如果沉淀較松散,再離心 5 min。除去 70% 的乙醇,室溫下空氣中干燥沉淀約 15~20 min。

    不要讓 DNA 沉淀徹底干操,否則極難溶解。

    7. 加入 0.5 ml TE, 4℃ 下輕柔振蕩過夜使核酸沉淀溶解。

    8. 將溶液轉移到微量離心管中,室溫保存。





    相關文章

    DNA信息存儲編解碼新方案解決腦部核磁海量數據存儲難題

    記者9月29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與天津市環湖醫院合作提出了一種創新的DNA信息存儲編解碼方案——“DNAPalette”。通過體外存儲實驗,該方案成功將患者疾病全周期的腦部核磁共振......

    借助科技考古,黃公略烈士終于“回家”了

    93年前,時任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軍長的黃公略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六渡坳指揮部隊轉移時,遭敵機襲擊壯烈犧牲。近年,疑似黃公略烈士遺骸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出土。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

    DNA編碼化學庫新技術助推藥物研發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近年來,科研人員雖然在分子療法開發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新發現的活性物質數量依然不足。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共同開發的DNA編碼化學庫(DEL)......

    分子工程新技術造出復雜類器官

    科技日報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3D物質定制”卓越集群、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有機體研究中心和分子生物學中心合作,開發出一種新的分子工程技術。研究團隊利用特定折疊的......

    五萬個人類結狀DNA現“真容”

    DNA因其標志性的雙螺旋結構而廣為人知。但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還含有超過5萬個不尋常的結狀DNA結構,稱為i-基序。最新一期《EMBO》雜志發表了這些獨特DNA結構的第一張綜合......

    五萬個人類結狀DNA現“真容”

    DNA雙螺旋結構中伸出的結狀i-基序結構已被定位在人類基因組的50000個位置上,集中在包括控制基因活動的區域在內的關鍵功能區域。圖片來源:加文醫學研究所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

    美科學家發現DNA內“空間語法”或重塑基因調控理解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發育或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相關論文發表于《......

    這項研究或有助于開辟治療癌癥新道路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實驗室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如何識別DNA損傷并啟動其修復的基本機制。他們使用尖端的成像技術來可視化DNA修復蛋白是如何在單個D......

    人工智能新模型可解碼DNA隱藏“語言”

    DNA包含了維持生命所需的基礎信息。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存儲和組織的,一直是20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之一。現在,借助GROVER這一基于人類DNA訓練的新型大型語言模型,研究人員有望解碼基因組中隱藏的復雜......

    人工智能新模型可解碼DNA隱藏“語言”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張佳欣)DNA包含了維持生命所需的基礎信息。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存儲和組織的,一直是20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之一。現在,借助GROVER這一基于人類DNA訓練的新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