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是中藥的統稱,泛指以植物為主的天然藥物,它們組成了成千上萬種中成藥和經典名方等。近年來,中藥在治療各類疾病中展現出的特殊療效引起了業界關注。日前,在一場主題為“本草物質科學與臨床醫學”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說:“發展中醫藥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就是要敬畏、尊重中醫藥;‘創新’則可以不拘一格,采用多學科交叉的手段來研究。”
中藥在多種疾病治療研究中顯示出較大潛力
糖尿病患者經常用到的降糖藥二甲雙胍,最初是從法國紫丁香中提取出來的;另一種格列凈類降糖藥,則是從德國水柳樹皮中提取出來的;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用途的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最初的來源竟然是蘋果樹皮……
“近百年來,人們采用科學的分析手段,把從本草天然資源中提取的物質應用到臨床,挽救了億萬人的生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翁建平教授說。
從事心血管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認為,中藥在泛血管疾病研究中具有很大潛力。作為傳統的治療方式,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整體作用特征,包含著許多未被充分挖掘的治療潛力。通過本草物質科學的研究,結合泛血管疾病臨床先進評價技術體系,研究人員有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泛血管疾病的策略。
“中藥在淋巴瘤治療中也顯示出巨大潛力。尤其是像黃芪和黃芩等藥材,它們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從而增強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主任醫師趙維蒞教授認為,結合淋巴瘤的臨床醫學評價體系,對臨床有效的中藥進行本草物質科學研究,將為淋巴瘤的聯合或輔助治療提供新策略和新方法。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荊志成教授介紹了中藥在治療肺動脈高壓方面的前景。其團隊評估了區域特色藥材甘草中的活性成分18β-甘草次酸在肺動脈高壓治療中的作用和機制。另外,從傳統中草藥淫羊藿中提取的PDE5抑制劑,在治療肺動脈高壓中也表現出了良好的療效。
與會專家認為,中西醫協同發展是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尤其是針對腫瘤,以及心血管、呼吸和內分泌等方面的慢性病,可進行更深度的整合,建設協同學科,從研究到臨床層面開展中西醫協同工作,以中醫中藥早干預的方式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將本草物質與臨床醫學科研緊密結合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構建現代中藥創新體系,正在成為近年來中醫藥科學研究的主流思路。“現代醫學發現,疾病是多因素導致的,其發生發展機制也是復雜的。傳統的研究模式難以解決復雜中藥治療復雜疾病的科學原理問題,需要在研究模式上進行變革與創新。”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張學敏研究員認為,把本草物質科學研究與臨床醫學研究相結合,將為闡明中醫藥療效提供變革性的研究范式。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員提出了構建“源于臨床,歸于臨床”的現代中藥創新體系。該體系是從臨床上具有癥候表型的傳統中藥出發,利用本草物質科學方法技術,闡明物質基礎與作用機理,結合臨床醫學研究,明確中藥臨床表型的有效性及其“靶點—通路—網絡—疾病”關系,最終歸于臨床應用,形成現代中藥的研究范式。針對中藥的復雜體系,梁鑫淼團隊還建設了本草物質科學研究設施預研裝置。該裝置為系統解決中藥物質基礎、作用靶點及協同機理的科學問題,提供了突破性的關鍵工具。
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宏教授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分子影像技術來研究中藥。他認為,本草物質的在體可視化是推動中藥研究應用的重要支撐。應用PET分子影像技術,能夠實現基于分子識別和核素示蹤原理對機體功能進行定性定量的無創活體評估,有望成為推動本草物質科學發展的重要方法。
“PET分子影像技術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可以對放射性標記的本草藥物成分進行可視化的藥代動力學分析。不僅如此,PET分子影像技術還可以對本草藥物進行納摩爾級分子細胞水平的藥效學分析,在受體、酶、抗原、基因等水平上驗證本草藥物作用及探索本草藥物治療機制。而且,PET分子影像不受成像深度限制,能夠可視化疾病診治全流程機體狀態,可以極大地加速本草藥物由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的轉化。”張宏認為,在本草物質科學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分子影像可以為中藥有效物質解析及在體作用機制探究方面作出貢獻。
未來應以多成分、多靶點的中藥研究為發展方向
“中醫與西醫雖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但發展理念趨同。應加強中醫與西醫的融合,推動中藥現代化研究,完善臨床治療方案。不過,中藥現代化研究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針對有明確臨床療效的中藥,深入探索多成分多靶點協同作用機制,明確其有效成分,再優化出創新藥物組分或單體。”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張衛東教授認為,源于中藥活性成分的新藥創制是我國新藥研發的特色和優勢領域。他建議,本草物質科學研究要從新成分發現導向轉為生物活性導向的天然產物研究,建立基于表型的生物活性篩選平臺,關注與生物活性密切相關的傳統天然產物研究的盲點和難點。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也認為,中醫藥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青蒿素就是一個經典的成功案例。目前的中藥研究主要是對單一分子、單一藥物提取物或復方的研究,未來應以多成分、多靶點的中藥研究為發展方向。“本草物質科學是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但中藥發展需要顛覆性的創新,并建立起中藥臨床有效性的科學嚴謹的評價體系。”張文宏說。
張伯禮介紹,近年來,為了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他帶領科研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開拓性和創新性的工作,針對組分中藥建立了全鏈條的中藥新藥研發體系。他們創建了組分中藥理論和關鍵技術,建立了“標準組分、組效關系、組分配伍、優化設計”的組分中藥研發模式,提出了“強化主效應、兼顧次效應、減少副效應”的配伍策略。團隊還發展了中藥組分高通量制備、化學表征、功效組分篩選、配伍活性和安全性評價等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77個組分中藥。
同時,他們開展了中成藥二次開發的工作,構建了以質量數字化為核心的中藥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推動中藥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并組建“中醫藥世界聯盟”,引領中藥走向國際。
近日,中醫藥交叉學科和智能科學大會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舉辦,大會主題為“AI創新中醫發展、數智均衡醫療資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表示,中醫藥傳承數千年,積累了......
從非洲到東南亞,從美洲到歐洲……中醫藥加快走向世界,足跡無處不在,截至目前,已傳播到世界196個國家和地區。作為傳統醫藥的杰出代表,中醫藥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傳統......
腫瘤醫生推薦一名患者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給予醫生200元好處費。近日,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微信公眾號披露了基因檢測商業賄賂的典型案例紀實,揭露了上述行業內幕。《中國經營報》記者查詢相關行政處罰決......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2024年中醫藥創新團隊及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入選團隊名單的公示根據2024年中醫藥創新團隊及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實施方案,經相關單位推薦和專家遴選,現將入選團隊名單予以公示。......
大腦顱內腫瘤,尤其是位于腦深部或者臨近重要功能腦區的腫瘤,一直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挑戰。傳統手術切除的方法由于手術路徑復雜,容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此外,放療雖能穿透顱骨,卻可能誤傷正常的腦組織,化療......
在癌細胞的生存競賽中,有一種特殊的“作弊器”——染色體外DNA(ecDNA)。它像是一個游離在細胞內的“外掛程序”,以環狀小圈的形式攜帶關鍵致癌基因,幫助癌細胞“開掛升級”。臨床數據顯示,ecDNA存......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趙海濤主任醫師、楊曉波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證實,對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中晚期患者采取免疫聯合治療后,再實施手術,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且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一......
一、行動背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醫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
關于征集參與《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編制工作的相關企業及單位信息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做好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的技術審評工作,我中心已啟動《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刷新了過去科學界認為這種“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