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研究員吳正巖、副研究員張嘉團隊與東華大學教授蔡冬清合作,利用煙草廢液和廢鐵渣為原料制備出鐵基碳微球,為鎘污染水體和土壤的修復提供了一種方法,同時也為兩種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徑。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化學會期刊《朗繆爾》(Langmuir)。
鐵基碳微球制備過程及其移除鎘Cd(II)的機理圖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供圖
近年來,隨著冶金、電鍍、顏料、采礦、電池等行業的快速發展,鎘污染日益加重。而鎘是一種劇毒重金屬,通常以二價鎘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鎘很容易在水和土壤中遷移,在生物體內積累,最終通過食物鏈轉移到人體,導致嚴重的疾病。長期接觸鎘,可導致腎小管功能障礙、骨損傷甚至傷害中樞神經。”吳正巖告訴《中國科學報》。因此,降低鎘對水體和土壤帶來的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發現,煙草生產過程中的煙草廢液里有機物含量豐富,可以通過水熱碳化方法將其轉化為高效、低成本的水熱炭吸附劑,用于去除二價鎘,修復鎘污染。然而,人們很難將水熱炭從水和土壤中分離出來。
煉鋼生產中的廢鐵渣具有較高的磁性。因此,可以用廢鐵渣與煙草廢液共水熱的方式,賦予水熱炭以磁性,便于將其分離出來。
秉持“以廢治廢”的理念,基于以上原理,課題組利用煙草廢液和廢鐵渣這兩種有可能對環境造成壓力的廢棄物為原料,制備出鐵基碳微球,修復水體和土壤中的鎘污染。
吳正巖介紹,鐵基碳微球的表面具有羧基、芳香環等基團和鈣離子,通過陽離子-π鍵、靜電吸引、陽離子交換等作用實現鎘的去除。
課題組以小白菜為典型作物,進行了盆栽實驗。結果表明,利用鐵基碳微球可以有效修復鎘污染,降低作物體內鎘含量,提升了食品的安全性。
審稿人認為,“該工作利用廢棄物為原料,制備出鐵基碳微球用以去除鎘,思路新穎,立意明確,促進了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本標準規定了水和廢水中銀的測定方法。本標準對《水質銀的測定鎘試劑2B分光光度法》(GB11908—89)進行了修訂,原標準起草單位為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首次發布于1989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訂。主要修訂內......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區域發展與循環農業團隊在土壤碳循環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大尺度上證明土壤微生物CUE(碳利用效率)對溫度變化的線性響應,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CUE是土壤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