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綿竇綜合征為首發癥狀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病例分析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是一種成熟的T細胞淋巴瘤,臨床較為少見,主要表現為外周和(或)腹部淋巴結腫大和B癥狀[出現以下3項癥狀之一,即無法解釋的持續3天以上體溫升高(>38℃)、盜汗、無特殊原因6個月內體重減輕>10%],組織形態學可見細胞核呈腎形和馬蹄樣的特征性T淋巴細胞腫瘤性增生。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鮮有累及海綿竇者,而以海綿竇綜合征為首發癥狀的病例則更為罕見。海綿竇綜合征系某種疾病累及海綿竇,引起第Ⅲ~Ⅵ對腦神經損傷并伴全身系統性癥狀的一組綜合征,易引起海綿竇綜合征的常見病包括腫瘤、感染和顱腦創傷(TBI)等。本文報道1例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呈陰性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病例,以期提高對海綿竇綜合征和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認識。
患者女性,35歲。因頭面部疼痛1個月、視物成雙7天、右上瞼下垂4天,于2017年12月18日收入我院神經內科。患者1個月前因“感冒”并發頭面部持續性脹痛,低頭時加重,“感冒”好轉后頭痛癥狀未見緩解,且影響睡眠,病程中無惡心、嘔吐,無明顯面部感覺異常,無意識障礙和運動障礙,外院頭部CT檢查(2017年12月4日)顯示右側海綿竇輕度模糊增寬(圖1a)。入院前7天頭痛癥狀加重,呈劇烈疼痛,并出現視物成雙,4天前出現右上瞼下垂,外院頭部MRI檢查(2017年12月16日)顯示鞍區和右側海綿竇不規則團塊影,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圖1b)、T2WI呈等或稍高信號(圖1c),增強后病灶呈明顯強化(圖1d),考慮垂體腺瘤或海綿竇綜合征可能;雙側額葉缺血灶。為求進一步診斷與治療,遂至我院就診。
圖1頭部影像學檢查所見1a橫斷面CT顯示,右側海綿竇輕度增寬(箭頭所示)1b橫斷面T1WI顯示,鞍區和右側海綿竇區異常信號影,呈等信號(箭頭所示)1c橫斷面T2WI顯示,鞍區和右側海綿竇區異常信號影,呈等信號(箭頭所示)1d橫斷面增強T1WI掃描病灶呈明顯強化(箭頭所示)
患者自發病以來,精神尚可,納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患者2007年因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行甲狀腺部分切除術,2015年開始接受碘劑治療,病情控制尚可。余既往史、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
入院后體格檢查患者體溫為36.3℃,心率為84次/min,呼吸為22次/min,血壓為143/93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語言流利,高級皮質功能正常。右上瞼下垂,瞳孔散大、其直徑約為4mm,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消失,輻輳反射遲鈍,視物成雙,眼球固定;左眼未見異常。伸舌居中,鼓腮雙側鼻唇溝對稱,雙側額紋對稱。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右側眶上區疼痛,余深淺感覺無異常,雙側指鼻試驗穩準,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腦膜刺激征呈陰性。
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計數0.36×109/L[(0~0.30)×109/L]、嗜酸性粒細胞比例0.052(0.005~0.050),紅細胞計數5.33×1012/L[(3.50~5.00)×1012/L],血紅蛋白為151g/L(110~150g/L),紅細胞平均體積80.10fl(82~95fl),血小板計數307×109/L[(100~300)×109/L]。血液生化:血清總蛋白80.51g/L(60~80g/L),白蛋白/球蛋白比例1.42(1.50~2.50),尿素1.55mmol/L(1.70~8.30mmol/L),鈉129mmol/L(135~145mmol/L),氯為90mmol/L(96~108mmol/L),總膽固醇(TC)為6.77mmol/L(3.24~5.70mmol/L),甘油三酯(TG)2.32mmol/L(0.45~2.2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5.28mmol/L(2.08~3.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為0.94mmol/L(1.08~1.91mmol/L)。
甲狀腺功能試驗: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0.29×10-6U/ml[(0.34~5.60)×10-6U/ml],游離T3(FT3)2.79pmol/L(3.54~6.49pmol/L),游離T4(FT4)7.35pmol/L(11.48~22.70pmol/L),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抗體53.20U/ml(0~9U/ml)。血清生長激素(GH)、皮質醇、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激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睪酮、孕酮]于正常值范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檢測均呈陰性;腫瘤標志物篩查于正常值范圍;尿常規于正常值范圍。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外觀無色、透明,壓力110mmH2O(1mmH2O=9.81×10-3kPa,80~180mmH2O),細胞總數為43×106/L[(0~8)×106/L],白細胞計數3×106/L,氯化物為110mmol/L(118~128mmol/L),新型隱球菌、抗酸染色陰性。胸部X線檢查未見異常。
診斷與治療經過:結合上述各項檢查初步擬診為海綿竇綜合征。遂于2017年12月20、22、25和27日分別予甲潑尼龍160、120、80和40mg靜脈注射,經治療后癥狀雖略有好轉,但至27日再次出現頭痛癥狀,經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會診后考慮為海綿竇真菌感染或垂體瘤,遂轉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并于2018年1月3日(入院后16天)行經鼻內鏡海綿竇病變切除術。
術中可見右側海綿竇內占位性病變,大小約1.50 cm×1.00 cm×0.70 cm,呈白色,質地稍韌,血供豐富,多根腦神經受累,手術切除部分病灶,并對病變組織行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1)大體標本觀察:手術切除標本為灰白、灰褐色破碎組織一堆,約1.80 cm×1.50 cm×0.50 cm,切面呈灰白色,質地較韌。經中性緩沖甲醛溶液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制備層厚4μm組織切片。
(2)HE染色:纖維結締組織和纖維滲出液中可見腫瘤細胞密集增生,呈實片狀生長,胞質豐富、粉染,胞核呈圓形、卵圓形和腎形,核膜清晰,部分可見顯著核仁,細胞異型性明顯(圖2a),可見特征性腎形核的腫瘤細胞(圖2b),核分裂象易見;部分腫瘤細胞圍繞血管,可見多灶性壞死。
圖2光學顯微鏡觀察HE染色×10002a腫瘤細胞呈彌漫性分布,胞質豐富、粉染,胞核呈圓形、卵圓形和腎形,核膜清晰,細胞異型性明顯2b可見特征性腎形核細胞(箭頭所示)
(3)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檢測用抗體包括廣譜細胞角蛋白(PCK)、細胞角蛋白5/6(CK5/6)、黑色素A(Melan-A)、黑色素瘤單克隆抗體HMB45、S-100蛋白(S-100)、SOX-10、胎盤堿性磷酸酶(PLAP)、CD117、人婆羅雙樹樣基因-4(SALL4)、鳥氨酸氨基甲酰轉移酶3/4(OCT3/4)、CD3、CD4、CD5、CD8、CD20、CD79a、配對盒基因5(PAX5)、CD30、上皮膜抗原(EMA)、CD56、粒酶B(GranzymeB)、ALK、白細胞共同抗原(LCA)、CD19、CD15、多發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B細胞Oct結合蛋白1(BOB.1)、OCT2、CD38、CD138和Ki-67抗原,均為工作液,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結果顯示,腫瘤細胞胞膜局灶性弱陽性表達PCK,不表達CK5/6;黑色素瘤標志物Melan-A、HMB45、SOX-10和S-100呈陰性;生殖細胞瘤標志物PLAP、CD117、SALL4和OCT3/4呈陰性;淋巴造血系統腫瘤標志物中T淋巴細胞標志物CD3、CD4、CD5、CD8,以及B淋巴細胞標志物CD20、CD79a、PAX5、CD19均呈陰性,霍奇金淋巴瘤(HL)相關抗體CD15、MUM1、BOB.1和OCT2呈陰性,漿細胞分化標志物CD38和CD138呈陰性;部分腫瘤細胞胞膜表達CD30(圖3a)和CD56,胞膜和胞質表達EMA,胞質散在表達GranzymeB,但不表達ALK(圖3b)和LCA,Ki-67抗原標記指數達80%(圖3c)。
(4)原位雜交檢測:EB病毒編碼的小RNA(EBER)原位雜交探針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結果顯示,EBER原位雜交呈陰性。腫瘤細胞組織學形態符合淋巴造血系統腫瘤,結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原位雜交結果,病理診斷為ALK陰性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術后追問病史,患者家屬訴其無皮疹、潰瘍和黑痣,全身體格檢查未發現明確腫物,而且入院后各項檢查均未發現原發腫瘤灶,故考慮原發性ALK陰性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可能。由于患者病情進展迅速,術后一般情況較差,無法耐受進一步檢查。鑒于上述原因,術后未行放射治療或藥物化療,僅予以對癥支持治療,患者術后3周死亡。
圖3光學顯微鏡觀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EnVision二步法)×4003a腫瘤細胞胞膜表達CD303b腫瘤細胞不表達ALK3c腫瘤細胞Ki-67抗原標記指數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