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DNA酶切片段的回收
【實驗方法與步驟】
1.凍融法:
(1)在UV燈下,用手術刀片將含DNA片段的瓊脂糖凝膠切下,-70℃冷凍至少 15min,然后在65℃水浴中使膠融化;
(2)加入等倍體積TE-飽和酚,劇烈振蕩30秒鐘,然后-70℃冷凍 15min;
(3)室溫融化后,12,000rpm離心5min,將上層水相移至另一離心管中,用2.5倍體積乙醇和0.1倍體積3mol/L
NaAc(pH5.2)沉淀DNA片段,離心后的沉淀用75%乙醇漂洗一次,室溫干燥DNA,用雙蒸水或TE緩沖液溶解DNA后,-20℃保存備用。
2.低熔點瓊脂糖法:
(1)在UV燈下,用手術刀片在待回收DNA片段前方挖一槽,然后用同樣濃度的低溶點瓊脂糖將槽填平,繼續電泳至待回收DNA片段進入低熔點瓊脂糖中;
(2)在UV燈下,用手術刀片將含DNA的低熔點瓊脂糖凝膠切下,37℃水浴 10min至凝膠融化為止;
(3)加入等體積的TE飽和酚/氯仿(1:1)抽提,12000rpm離心 5min;
(4)將上層水相移至另一離心管中,用2.5倍體積乙醇和0.1倍體積 3mol/L NaAc(pH5.2)沉出、75%乙醇漂洗一次,晾干備用。
3.DNA回收試劑盒(玻璃乳法):
(1)在UV燈下,從瓊脂糖凝膠上切下含DNA片段的凝膠,放入一離心管中;
(2)加入3倍體積的6mol/L NaI溶液,45~55℃水浴5~10min使膠完全融化;
(3)加入10?滋l玻璃乳懸液,輕彈管底混勻,然后45~55℃水浴 5~10min,期間每2~3min混勻一次;
(4)5000rpm離心30~60秒,棄上清;
(5)加400?滋l漂洗液(20mM Tris.Cl,pH7.4/1mM EDTA/100mM NaCl和等體積無水乙醇),輕彈管底混勻,然后同上離心棄上清;
(6)再加入漂洗液,輕彈管底混勻,然后同上離心棄上清,并用加樣器盡量除凈漂洗液,然后室溫晾干;
(7)加10~30?滋l無菌雙蒸水或TE緩沖液將玻璃乳懸浮起來,45~55℃ 水浴5~10min;
(8)10000rpm離心1~2min,回收上清備用。
【注意事項】
漂洗玻璃毛時不可用加樣器上下吹打,從玻璃毛上洗脫DNA時則相反。
五、載體與DNA片段的連接反應
【實驗目的】
學習和掌握DNA連接酶的使用原則和基本方法
【實驗原理】
DNA連接酶可以在兩個雙鏈DNA分子相鄰的5'-磷酸與3'-羥基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從而可以實現重組DNA分子的構建。一般在連接反應之前,DNA分子都要進行限制性內切酶消化,使待重組的DNA分子具有相匹配的末端,黏性末端連接和平齊末端連接是最常用的,但不匹配的末端也可以經過修飾實現連接。
下面以質粒DNA為載體,介紹目的DNA片段與載體的連接。
黏性末端的連接涉及三種情況:①載體和DNA片段經雙酶切后,兩端具有不同的粘端,可以直接進行連接反應。②載體和DNA片段單酶切后,在DNA片段兩端是互補的粘端。DNA片段插入載體時具有正反兩個方向。③平齊末端連接需要在
DNA5'-端去磷酸化,否則線性載體DNA分子將發生自身環化連接。
(一)5'-端去磷酸化反應
通常只對載體DNA分子進行5'-端去磷酸化反應就基本可以避免自身環化連接。
【實驗試劑與器材】
1.小牛腸磷酸酶 (Calf intestine phosphatase ,CIP)
2.10×CIP緩沖液
【實驗方法與步驟】
1.酶切DNA反應,在75℃加熱15min滅活酶活性;
2.10×CIP緩沖液和1U CIP,混合后,37℃孵育30~60min,然后75℃加熱15min滅活CIP活性;
3.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并純化目的DNA片段用于連接反應。
(二)連接反應
【實驗試劑與器材】
1.T4 DNA連接酶
2.10×T4連接酶緩沖液
【實驗方法與步驟】
反應體系:
質粒DNA (0.5(g/?滋l) 2?滋l
DNA插入片段(300ng/?滋l) 5?滋l
10× 連接緩沖液 1?滋l
T4 DNA連接酶 1?滋l
加水至總體積 10ul
混合后置14~16℃水浴6~12h。
【注意事項】
1)通常DNA插入片段與載體DNA的摩爾比為3:1或2:1,需根據DNA分子量計算,而不取決于濃度;2)平齊末端連接時,插入片段的量要遠遠大于載體DNA的量,可以為5:1或更多,即使這樣,連接效率仍然很低。3)有時DNA
一端是粘端,另一端是平端,這種連接與雙酶切粘端連接相似;4)不匹配末端需要連接時,首先要將末端處理成平端,然后再進行連接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血液內科、中國科大血液和細胞治療研究所程臨釗、劉森泉團隊在體外大規模生產紅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對紅細胞終末分化所需的營養成分進行系統性探索......
記者7日從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獲悉,該院血液內科程臨釗、劉森泉團隊對紅細胞終末分化所需的營養成分進行系統性探索和優化,成功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化學成分明確的紅細胞誘導分化體系。這一成果為將......
2022年度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今天揭曉,40個項目獲獎,是這個有14年歷史的大獎授獎數量最多的一次。軌交高可靠全自動運行系統及其數字驗證平臺研究與應用、LNG燃料加注船工程化開發、新一代宮頸癌體......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團隊利用人誘導多能干細胞(hiPSC)建立了一種三維培養體系,可在體外形成具有血管樣結構的胎盤類器官,模擬人早期胎盤的發育特征。相關成果發表在Bioengin......
據近日的《科學進展》雜志報道,來自日本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毛囊生長和頭發色素沉著的過程,成功使培養物中產生了毛囊。他們的體外毛囊模型增加了對毛囊發育的理解,有助于開發在治療脫發疾病、動物試驗和藥物篩選......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44號)文件精神,提高審評審批透明度,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已公開108份創新、優先產品的《醫療器械產品技術審評報告》,......
幾十年來,在體外培養嬰兒的想法一直是小說和電影的靈感來源;最近,來自世界多個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人工體外妊娠的可能性,比如,有研究人員在人工子宮中培育出了一只羊羔(為期4周),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解放軍總醫院盧實春教授課題組和復旦大學袁正宏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Long-term......
2019年4月26日,北京大學鄧宏魁研究組、解放軍總醫院盧實春研究組以及復旦大學袁正宏研究組合作在《科學》(Science)雜志發表了題為《原代人肝臟細胞在體外的長期功能性維持》(Long-termf......
體外多酶系統是模仿體內代謝途徑,在體外組合一系列酶及輔酶構建復雜的生化反應網絡,催化底物生成產物的新型生物制造平臺。該體外生物合成途徑可操作性強,產品得率高,反應速度快,已經被成功應用到利用淀粉生產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