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這一成果由中科院院士侯建國領銜的中國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據了解,物質世界里的分子非常小,一般在1個納米左右,相當于人的頭發絲直徑的六萬分之一。如此小的尺度,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如何在納米甚至亞納米尺度上實現分子成像并能識別分子的化學信息,從而幫助人類認識分子結構、更進一步了解微觀世界,是科學家們持續關注的熱點。
光的頻率在散射后會發生變化,而頻率的變化情況取決于散射物質的特性,這就是物理學上曾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的“拉曼散射”。“拉曼散射光中包含了豐富的分子振動結構信息,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譜的譜形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正如通過人的指紋可以識別人的身份一樣,拉曼光譜的譜形也就成為科學家們識別不同分子的‘指紋’光譜。”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大教授董振超介紹說,拉曼光譜已經成為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研究分子結構的重要手段。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特別是針尖增強拉曼散射(TERS)技術的發展,光譜探測的靈敏度以及拉曼成像的分辨率都有了極大的提高。“迄今,科學家們已將TERS測量的最佳空間成像分辨率發展到幾個納米的水平,但這顯然還不適合對單個分子進行化學識別成像。”董振超說。
微尺度實驗室單分子科學團隊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制科研裝備,發展了將高分辨掃描隧道顯微技術與高靈敏光學檢測技術融為一體的聯用系統。他們利用針尖與襯底之間形成的納腔等離激元“天線”的寬頻、局域與增強特性,通過與入射光激發和分子拉曼光子發射發生雙重共振的頻譜匹配調控,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個卟啉分子的拉曼光譜成像,使化學識別的分辨率達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可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教授課題組研發出成熟的單分子芯片制備實驗技術,主要揭示了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的制備與單分子錨定兩大關鍵步驟。這些技術生產的單分子器件具有普適性,將會催生新一代單分子電子設......
科學界設想利用微小的分子作為構建物體的基礎元素,類似于我們用機械部件組裝東西的方式。然而,挑戰在于分子非常小,大約是一個壘球大小的一億分之一,而且它們在液體中會隨機移動,使得控制和操縱它們成為一種單一......
從單分子蛋白質測序到體電子顯微鏡,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有可能在2023年改進科學研究方式的七大技術。單分子測序曙光初現可對樣本中的許多蛋白質進行測序的單分子技術可能即將問世。美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工程科學學院ZacharyJ.Smith教授團隊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一種基于線掃描拉曼成像系統和偶氮增強拉曼探針相結合的快速生物成像方法,實現了對細胞器動態過程的高分......
經典的生物研究技術側重于分子和細胞集群的研究——即研究含有大量相同形態或功能的分子或細胞的活動。但是,這種方法會忽略集群中的單個分子或子群的特異性。事實上在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或在不同的環境中,單個分子......
單分子電致化學發光顯微鏡在微納結構成像上的論證。(馮建東供圖)單分子電致化學發光顯微鏡固定(死)細胞成像。(馮建東供圖)單分子電致化學發光顯微鏡活細胞成像。(馮建東供圖)單分子實驗是從本質出發解決許多......
研究要點:1.設計了一種單分子范德華作用指南針2.實現了沸石孔道內的單分子真實成像,對范德華相互作用進行了分子尺度的詮釋。五千年前,中國人發明指南針。指南針中,被磁化的指針可以與地磁場對準,從而確定南......
基于單分子定位的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自2006年提出以來發展迅速,該技術巧妙利用特殊熒光分子的光開關特性,結合單分子成像和質心擬合算法,繞過衍射現象的限制,把熒光顯微鏡的分辨率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解析了眾......
精確測定分子的化學結構、識別其化學物種一直是表面科學的核心問題,即使在單個分子層次上,分子結構、電子態及其激發態、化學鍵振動、反應動力學行為等多維度的內稟屬性也表現出顯著的特異性。分子多維度內稟參量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侯建國、王兵、譚世倞等科研人員發展了多種掃描探針顯微成像聯用技術,實現對單分子在電、力、光等外場作用下不同內稟參量響應的精密測量,在單化學鍵精度上實現單分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