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日前公布了4月份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報告,石家莊、邢臺、唐山、邯鄲、保定、西安、濟南、西寧、太原和鄭州等10個城市空氣質量相對較差,其中有5個在河北省。
而且,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近來霧霾的身影又開始出現。以至于有人感嘆,“咋供暖季過去了,還這么大霧呀?”
治污技術、模式有進步,但不能推崇產業技術進步而忽視產業結構調整
近年來,一些東部省份在大力推進調結構、轉方式的背景下,其產業結構本應“趨輕”,但實際上仍在“趨重”。“舉個例子,去年河北鋼鐵產量為1.64億噸,城市空氣質量能好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
高耗能的鋼鐵業,以密集的方式聚積在極為狹小的空間里,無論采取哪種清潔生產和集中治污方式,均無法解決超出當地環境容量導致的污染問題。
“除了這些年的投資問題,也與財稅制度不無關系。房地產受到調控,土地財政受到了抑制;加上已經找不到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于是一些地方開始搞‘騰籠換鳥’。”該專家表示,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出后,換什么“鳥”才能帶來更多的財稅收入,并保證當地GDP不被別的省份超越?顯然,重化工業就是一只最好的“鳥”。一些省份打著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環保的旗號,又把重化工業請了回來,盡管其設備工藝往往比原來先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齊建國表示,當前,治污技術、模式有了進步,但不能推崇產業技術進步而忽視產業結構調整,要知道污染的累積效應也極為嚴重。
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重化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節能減排壓力仍然很大
“2012年,由于經濟發展減速,我國工業尤其是高耗能行業發展減緩,節能減排壓力相應減輕了一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未來的節能減排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我國還有10年左右才能完成工業化過程,其間對于重化工業的需求仍然較大;而且只要2—3年,就能度過當前的經濟低谷期,到時節能減排的壓力又會明顯加大。
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仍在持續增加。據《2012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顯示,從 1990年至2011年,我國單位GDP能源強度下降56%,單位GDP二氧化碳強度下降58%,節能減排取得明顯的“單位成效”。然而,在此21年間,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3.5倍,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也增長了3.4倍。“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仍未達到峰值,只有實施總量控制目標和措施,在基本完成工業化階段后,才能促使化石能源消費總體上趨于穩定。”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表示。
而且,不容忽視的是,近年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加大了西部地區的節能減排壓力。近年來,我國節能減排指標任務沒有如期完成的省份,大多數集中在西部。據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發布的《2012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顯示,2010年,青海、甘肅、內蒙古等三省(區)的電解鋁總產量已接近山東、河南兩省,兩大產地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26.5%和32.7%。
此外,歐美國家對我國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實行“雙反”,加上國內新能源市場發展滯后,導致改善能源結構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發展核算統計與評價體系
以污水處理為例,一些地方熱衷于親自搞項目、抓建設,而不是在規劃、標準、監管、執法等方面履行自身職責。地方投入巨資建起污水處理廠,檢查驗收后就不管了。隨后,這些污水處理廠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往往減產、停工、造假,起不到應有的治污作用。目前,全國投運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共3836座,存在上述問題的污水處理企業不在少數。為此,環保部日前向全社會進行公告,要求加強監督檢查,確保穩定運行。
“以新能源為例,目前一些地方采取救企業、救GDP的辦法,將會拖延企業重新洗牌的時間,加大最終退出成本。”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與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
“節能減排單純由政府推動會有副作用,比如‘十一五’末期就出現了拉閘限電、突擊達標等問題。而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節能減排,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較公平等優點。”李佐軍表示。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節能減排以各級政府推進為主導模式。“十二五”期間,預計將向市場力量推進的模式演化。然而,如何破除這種市場模式的主要障礙?
“關鍵在于能否建立‘綠色GDP’考核體系,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發展核算統計與評價體系。”齊建國表示,應在傳統的國民賬戶核算體系基礎上進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新,將“社會共有自然資產”核算納入國民財富統計評價體系,對污染損失進行計量評價,并用來考核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政府業績。否則,我國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可能都將流于形式。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規劃中,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新趨勢和新方向在哪里?哪些“關鍵技術”值得重點關注?如何抓住發展機遇,做好環境監測科研成果轉化?這些問題是環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為進一步規范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場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已完成《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場輻射環境監測要求(征求意見稿)》,現予以征集。《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場輻射環境監......
截至2020年4月18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100.0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增加了1197.2噸/天。其中,湖北省能力從疫情前的180噸/天提高到了667.4噸/天,武漢市能力......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發布污染源廢氣類儀器適用性檢測合格名錄(截至2020年3月31日)。以下為原文:......
由于近些年,我國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頻繁,大氣污染問題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大氣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是我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及構建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
空氣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環境質量。生態環境部公布的《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有2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0.7%。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作為空氣......
環境監測技術主要是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布點采樣和測試分析,了解環境污染情況,從而采取相關有效措施進行改善。通過檢測數據,可以將環境污染情況及時反饋給廣大人民群眾,為后續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提供參考依據。和......
環境監測標準是環境保護標準“兩級五類”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準繩,是客觀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判斷污染防治成效、實施科學的生態環境管理決策的重要支撐。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01月06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外發布2020-2022年地表水國控斷面采測分離樣品采集技術服務項目,總計近2.9億元。此次技術服務涉及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3378個,共分......
如何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世界各國一直爭論不休。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甩出一顆重磅炸彈: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凈排放量需要再下降45%,在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才能使全球變暖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