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發病急驟,一般發生在腹部大手術后并應用抗生素的患者。最早可出現在開始用藥后數小時至兩天之內。最晚可于停藥后3周內發病。一般在用藥4~6天出現。發病時突感發燒不適、腹痛,有時腹痛很劇烈,似急腹癥,惡心、腹脹、腹瀉。腹瀉可分兩型:一為大量綠色水樣便,可類似霍亂。每天在便量4000~5000ml,致使體液大量丟失,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再由細菌霉素和壞死組織霉素的吸收而致代謝性中毒。患者往往出現休克,此時可有少尿,甚至明功能不全的表現。另一型為黃綠色粘液便,每天3~4次,多至10余次,量少,部分有血便。少數排出斑塊狀偽膜,即所謂“管型偽膜”或“結腸管型偽膜”。腹瀉一般在停藥后5~8天即停止 ,個別可持續2~3周,甚至兩個月。嚴重者有毒血癥,由于細菌霉素的吸收導致發燒,甚至高燒、心動過速、全身軟弱。部分患者有意識模糊,定向力障礙或嗜睡等。個別病例可發生中毒性休克,甚至產生中毒性巨結腸癥、腸麻痹或腸穿孔。
中醫學把本現分為四型:
1、霉熱熾盛型:因濕熱較重,調治失宜,濕熱蘊毒,以致濕霉熱邪互結,壅滯中焦、清濁不分,泄瀉無度,霉熱入于血分。癥見高熱、煩渴、衄血、尿短赤、傾瀉暴注、下痢色清或蛋花樣稀便。甚則熱閉于內,耗精灼液,四肢逆冷、神志昏糊,舌質紅,脈弦數或細數。
2、熱盛陰耗型:因患者素體陰虧,或于產后、術后氣血兩傷,濕霉熱邪久羈,陰血耗傷。又因大瀉之后多亡陰,致使陰虛之體日衰,毒熱之象日著,正虛而邪實,病情危篤。癥見高熱不良日晡潮熱,口干欲飲或不欲飲,顴紅,五心煩熱,尿短赤,便稀泄瀉頻作,舌質紅,脈數。
3、脾虛濕盛型:因素體脾虛,濕濁困脾,運化失職,水趨大腸,不能分別水谷,而成瀉。再加濕浸淫,調治失宜,不但耗傷胃陰,而且損及脾陽,以致脾虛濕盛、清濁不分。癥見面色蒼白,神疲懶言,食少納呆,口渴不欲飲,或見畏寒怕冷,浮腫,腹瀉,稀便頻作,舌苔白,脈沉細。
4、脾腎虛衰、陽虛欲脫型:因傾瀉無度,必多亡陰,陰竭則陽無依附,致使陰絕陽脫。癥見形體消瘦、四肢逆冷、畏寒倦臥、腹脹腹痛,泄瀉直下,肛門外翻,甚者舌倦囊縮,脈微欲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