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醫生,不能光是手術匠,還要做一個有重大科研成果的醫學科學家,要帶領一批專業人才攻克難關,對醫學的某一領域有所貢獻。沈中陽就立志要做這樣的人,他以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誓言。
目前,沈中陽帶領團隊已完成肝移植近萬例,約占我國總數的三分之一,1、3、5年生存率分別為85.7%、80.6%和77.3%,高居國內首位。他所創立的東方器官移植中心,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移植團隊,是國內唯一的擁有心、肝、腎、肺、胰腺、小腸移植資質的醫療單位,也是首家被CLINICAL TRANSPLANTS 收錄的中國大陸器官移植中心。
成名后的沈中陽,除了潛心于臨床工作,還長期承擔著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他將自己基于臨床的新理論與新技術,分別編撰成《臨床肝移植》《現代臨床肝移植》《中國肝臟移植》《肝移植手冊》等著作,作為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及國際合作者發表主要學術論文169篇,其中SCI論文41篇;論文他引254次。
他還擔任了國家863計劃現代醫學技術主題組專家、器官移植關鍵技術項目首席專家,中央保健委核心組器官移植首席專家,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以及多個雜志的總編輯或編委等職。
20年來,他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以及吳階平—楊森醫學研究獎在內的13項國家級及天津市科技成果獎項,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個國家級和市級榮譽稱號。2014年其帶領的團隊榮獲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科學技術部聯合頒發的“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獎”。
著名外科專家裘法祖、黃潔夫等為此評述:沈中陽教授等一批中青年專家勤奮工作、刻苦攀登、默默奉獻,在我國肝移植發展的第二階段做出了重大貢獻。
沈中陽真誠為人,為事業、為團隊的發展傾注了太多的心血,甘為人梯是沈中陽作為一個科學家優秀品質的體現。
現任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東方移植中心副主任醫師的潘澄至今念念不忘,沈中陽為鼓勵他第一次主刀成功,主動做他的副手,為他補臺、助威,當他手術成功后,沈中陽堅決地從功勞簿上劃掉了自己的名字。“讓我這個30出頭的醫生做主刀,這在國內其他醫院是不可想象的事,因為通常都是學科帶頭人緊緊把持著關鍵技術。而沈中陽卻認為,只有年輕人都會了,才能把事業做到世界第一!這就是胸懷!我們都因此深受感動,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從沈中陽身上,年輕的醫生讀懂了大愛無疆的真正內涵,以自己的無私和奉獻,讓患者的生命更加堅強。
在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努力創新的同時,沈中陽還帶出了一支高手如林的團隊,醫生們不僅個個能夠獨立領隊完成肝移植手術,還兼具了陣容龐大、門類齊全、具有國際水準的相關分支移植學科。十幾名昔日的“小大夫”,如今在國內外肝移植領域都早已是如雷貫耳的移植界“大腕”,這些人才為器官移植事業做大做強,保持學科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有人說,沈中陽是一位有胸懷的人。的確,沈中陽有他不懈的奮斗目標,那就是要為國家帶出一支陣容強大、門類齊全、實力雄厚、技術水準和科研能力具備國際水平的大器官移植團隊,這支團隊讓國際同行不敢小覷,讓中國萬千肝病患者心懷希望。為此,沈中陽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無私地幫助全國各地的肝移植機構。面對其他醫院的手術邀請和觀摩請求,他總是有求必應,成為了我國肝移植領域名副其實的領跑者。
2000年,隨著肝移植技術的成熟,沈中陽成了全國肝移植領域被公認的權威,國內多家醫院掀起了“取經”的熱潮。沈中陽認為這是件好事,他告誡同事,“人家請我們去示范指導,是為天津爭光;有更多醫院開展肝移植,就會有更多患者獲救。而別人學會了,有了競爭,更會逼著我們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創新。”也正因此,許多先進的肝移植技術走出了天津,走向了全國。
沈中陽先后在北京、上海、廣東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6家醫院進行了肝移植技術指導,幫助這些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肝移植手術,并協助組建了北京、濟南武警部隊器官移植研究所和千佛山醫院肝移植中心;幫助武警總醫院建立器官移植研究所,并且擔任其所長,培養了大批的軍醫。此外,他的東方器官移植中心為全國各地培養器官移植專家200余人,對推動我國肝移植由臨床研究階段進入到臨床廣泛應用階段,實現中國肝移植的重大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采訪中,科技日報記者問沈中陽,這樣無私地教授他人,難道不怕他們超越自己?他說自己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他想的是如何推動中國肝移植事業的進程,如何全面提高中國大器官移植的水平!
自1960年吳階平教授完成我國首例腎移植手術至今,中國已經發展為器官移植數量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對包括人體器官移植在內的特殊醫療技術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準入制度,對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必須具備的人員、設備、設施等基本條件和相關技術規范規定也不盡明確。
雖然我國在人體器官移植管理方面曾經制定過相關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實,違規實施器官移植的現象仍然存在。為規范和加強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保護患者健康,原衛生部組織制定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此規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強調,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器官移植。
同其他國家一樣,人體器官來源不足是長期以來嚴重影響人體器官移植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面對器官短缺這一世界難題,沈中陽從戰略角度上考慮器官捐獻的辦法,并以科學的態度,探索、解決存在于器官移植中的一系列難題。
在全國尚未制訂地方法規的情況下,沈中陽積極推動天津器官捐獻工作,組織制定我國心臟死亡及腦死亡標準,制定我國器官獲取和使用規范。經過多方協調,并結合天津特點幾易其稿,歷經兩年,全國首個《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條例》終于出臺,并于201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條例》把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納入了法治化軌道,使捐獻身故后人體器官在完善體系、疏導流程、鼓勵捐獻、規范監管等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高新譜主任清楚地記得,2014年4月2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天津舉辦了全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暨宣傳普及活動。身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的沈中陽,作為醫生代表,主動承諾志愿捐獻出自己的器官,并率先在捐獻器官意愿書上簽了名,之后,中心所有的同事都在捐獻器官意愿書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此前一天,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華建敏,以及中國紅十字會名譽副會長李金華等已在北京協和醫院登記捐獻器官意愿,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支持。
過去十多年間,在器官移植的道路上,沈中陽咬住青山不放松,不斷進取,成長為我國科研領域轉化醫學的先行者、臨床醫學的實踐者、器官移植法律的倡導者和志愿器官捐獻的踐行者。在沈中陽的帶領下,中國的肝移植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實現了破繭成蝶的飛躍,締造出一個又一個神話。
中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專家聯合國際團隊日前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國際期刊《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分子醫學》發表報告,其中顯示他們利用國際首創的“離體大腦養護技術”,成功將一個“死亡”了50分鐘的離......
54歲的麗莎·皮薩諾是全球第二例豬腎移植患者,但她接受的卻是“全球首例人工心臟和豬腎活體移植聯合手術”。今年4月,這項手術成功完成并在世界范圍內引發轟動。然而在美國時間5月31日,醫生團隊宣布,這只豬......
正在進行中的移植手術。圖片來源:美國麻省總醫院官網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宣布,全球首例接受轉基因豬腎移植的活體患者在手術50天后去世。該醫院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斯萊曼先生將永遠被視為全世界無數移植患者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67號《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已經2023年10月20日國務院第1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總理李強2023年12月4日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67號《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已經2023年10月20日國務院第1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總理李強2023年12月4日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
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是人間大愛善行,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關系生命倫理和社會公平,是國家醫學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探索醫學領域的疆境,不僅僅是一門學科的發展升級,同時更是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對生活質量的需要及對生命的渴求,因此,醫學也是一個奇跡倍出的科學。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簡稱華西醫院)在頭頸部器官移植領域創下......
11月24日,上交所受理上海健耕醫藥的科創板IPO申請,擬募集資金10.23億元。健耕醫藥作為器官移植領域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產品及服務廠商,若IPO成功無疑坐實了“器官移植第一股”的名頭;與此同時,健......
8月2日消息,據美國官方一份審查報告顯示,美國向病危患者捐贈腎臟、肝臟和心臟的器官移植網絡依賴于過時且時常崩潰的技術,此前卻從未接受過聯邦政府就安全漏洞或其他嚴重缺陷展開的全面審查。這一器官移植網絡主......
近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發布了《中國人體異種器官移植臨床試驗專家共識》。該共識指出,對于異種器官移植,應本著“鼓勵研究、審慎發展”的態度,科學評價研究進展、清醒認知相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