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趨化試驗介紹:
中性粒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大致包括趨化、調理、吞噬和殺菌幾個步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中性粒細胞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定向移動走向細菌周圍,經過調理素作用的細菌易黏附在中性粒細胞上,使中性粒細胞膜內陷,通過胞飲作用將細菌吞入形成吞噬小包,與細胞內的溶酶體融合成噬溶酶體,將細菌殺傷。但如果機體的趨化因子減少或吞噬細胞本身對正常趨化因子無反應時,即可導致吞噬細胞吞噬減弱,使機體容易感染。
中性粒細胞趨化試驗正常值:
新生兒移動指數為2.0-2.5左右;成人為3.0-3.5左右。實驗條件不同,差別很大,故正常對照很重要。
中性粒細胞趨化試驗臨床意義:
人體內有許多天然趨化因子,當人體內趨化因子減少或吞噬細胞本身對正常趨化因子缺乏反應時,可導致吞噬細胞趨化運動減弱,使機體容易感染。中性粒細胞趨化性試驗常可作為臨床上某些疾病患者中性粒細胞運動功能的檢測指標。中性粒細胞趨化性降低,主要提示血中缺乏補體C3,常見于反復感染、齒齦炎、中耳炎及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等。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缺陷還見于che-diak-Higashi綜合征、遲鈍性白細胞綜合征、肌動蛋白功能不全癥、膜糖蛋白缺陷癥、高IgE綜合征等。
中性粒細胞趨化試驗注意事項:
(1)配制瓊脂糖平皿也可用Eagle培養液、RP-MI-1640培養液,但必須添加血清(AB型正常人血清或小牛血清均可),最終濃度為10%-20%。如無血清,則移行細胞數減少且分散,趨化移動減弱。
(2)受檢中性粒細胞不能用葡聚糖沉降法收集,因其能抑制中性粒細胞移行的能力。
(3)加入每孔的中性粒細胞數必須準確定量,其數量多少與趨化移動密切相關。細胞數過多,趨化指數降低,細胞數過少,趨化指數雖不降低,但因移行細胞數減少且分散,常難以正確測量細胞移行的距離。
(4)孔距以2.4mm較為理想,孔距過大,可使趨化因子在瓊脂糖中擴散過大而稀釋。
(5)培養時間2-3h,細胞移行即達高峰。在5% CO2環境中培養,能增進中性粒細胞趨化移動的能力。
中性粒細胞趨化試驗檢查過程:
暫無相關信息
相關疾病
白塞病性鞏膜炎
相關癥狀
手掌硬性水腫
相關檢驗更多
嗜異性凝集吸收試驗
血清補體C1q
破傷風抗毒素皮內試驗(TAT)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
抗可溶性肝抗原抗體(SLA)
血吸蟲抗體
抗中性粒細胞抗體(ANGA)
業界新聞
三甲醫院招聘醫生博士起步!內卷之下,本科畢業生的害怕與心酸
突發心梗最怕做10件事,不懂會造成終身遺憾!
全球首次!機器人獨立完成腹腔鏡手術,醫生會像圍棋手一樣被人工智能淘汰嗎?
感染者偷情引發疫情?百色衛健委辟謠:系回村吃飯造成傳染!| 醫脈3分鐘
春節值班13年,從未領到過3倍值班費!原因:領導春節休假,你就不算值班
病人連噴三碗血,兒子趕到后說了這么一句話,讓5個醫生徹夜不眠!
中疾控周報:若放寬防疫限制,或導致一年內新增200萬死亡病例
本土新增65+4,涉及3個省份!北京近22天首次本土零新增
打開微信掃一掃,隨時隨地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