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這個卡盒來個特寫。我覺得外觀上還有比較大提升空間。
聽學術經理講,他們的成本跟層析幾乎持平,或者說略高一些。那似乎還能玩一玩。但是自驅式的微流控,它到底有沒有意義?以下純是個人觀點,不一定對,看看就好。
含光微納,展會上看見他們好多次,孜孜不倦地推進中國的微流控事業。我從他們官網上截了免疫微流控的演示視頻,先來一起學習下。
通過注塑工藝,實現在塑料上的微米級通道,通過疏水和親水處理,可以讓流體順著通道流動。
總結下這樣卡盒式的免疫微流控
加樣區通過擋篩設計對全血樣本進行分離
微米級的孔道,利用毛細作用引導液體流動
一抗標記熒光微球,包被在反應區,可以被沖走
二抗包被在測試區,固化,不能移動
通過熒光顯色
就是這樣的設計,看著其實跟免疫層析沒啥差別。層析在纖維素膜的孔里跑,這個微流控就在孔道里跑。能想到的優勢,似乎只有CV?由于沒有親手做過微流控,我也不清楚在最低檢測限時,它的CV能到多少。有經驗的同學,請在后臺留言,謝謝。在跟業內人士溝通中,一直有收到這樣的信息,就是微流控卡盒生產報廢率很高,既如此,CV我想也低不下去。如果CV低不下去,它對層析的技術優勢就蕩然無存了。更何況賽多利斯還有這樣的微流控膜!
在膜上加工微流孔道,通過疏水和親水,使得溶液只在孔道里通過毛細作用爬行。賽多利斯的朋友說,國外用這個設計的產品快上市了。那么別說上面卡盒式的免疫微流控了,就算是碟式多聯檢的微流控,與這個膜基的相比,又有什么優勢?
國外知名的微流控產品,就是Quidel了,厚實的卡盒,看著就是個加強版的熒光層析產品。微點的微流控跟它有點相似。Triage的心肌產品性能咋樣,有評估過的同學,可以在后臺留個言,看看跟層析相比,性能到底多優秀。
個人感覺,真正的免疫微流控,應該跟分子一樣,通過操控流體在不同的腔室進行反應,從而實現POCT產品跟實驗室檢測一樣的性能水平。
下面這家是英國的Lumira Dx, 也是一家微流控產品,開發的新冠抗原檢測產品有FDA的EUA。
我查了下它的說明書
The Test device contains:
? Rabbit and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ies
? Fluorescent particles
? Magnetic particles
? Buffer and stabilizing agents
說明這個試劑測試過程中應該使用了磁珠進行清洗分離等操作。可以看到這個試劑卡很小巧,似乎就是個軟軟的薄片。生產成本和報廢率現在無從得知。但是已經量產了,用于在英國的新冠檢測。
跟它類似的華邁興微是國內POCT微流控發光的先行者了。但是跟Lumira Dx相比,卡盒和機器還是要大一些。卡盒的厚度估計得頂Lumira Dx的5個以上。
單人份的發光在展會上有好多,50ul以上的樣本,加上單人份發光試劑里預包埋的液體,實現單人份發光并不需要微流控技術。相比于分子POCT,免疫檢測的步驟的確是要簡單些。
綜上
不控制的微流控,比層析的優勢很小,成本還是問題。
帶控制的微流控,跟不需要微流的發光相比,也只有小巧的優勢。
所以,免疫微流控著實有些尷尬。或許Lumira Dx這樣極致小巧輕便的微流控才能更凸顯它的設計和優勢,更輕薄意味著更少的材料和運輸保存的成本。
期待有新的應用和技術出現,讓微流控在免疫檢測上也能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