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耐藥性(AMR,Antimicrobial resistance)是對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個嚴重威脅,WHO強調,各國都需要監測抗生素的消費情況從而來抵御抗生素耐藥性的發生;而許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缺乏一定的監測能力。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上題為“Global antibiotic consumption and usage in humans, 2000–18: a spatial modelling stud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從2000年以來,全球抗生素的消費量增加了46%,同時研究者還發現,一些地區尚缺乏抗生素的治療機會。
這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首次進行研究提供了從2000年至2018年間覆蓋全球204個國家的人類抗生素消費的縱向研究報告,該報告發現,在過去20年里全球人群抗生素的消費增加了46%。過度以及不適當地使用抗生素或許是驅動耐藥性感染的重要驅動因素,然而目前對抗生素攝入的相關數據非常缺乏;這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聯合研究,采用了一種新方法部署了統計學模型技術,并納入了多種數據來源和類型,比如中低收入國家的大規模家庭調查數據、藥品的銷售數據和WHO及ECDC的抗生素消費數據。
研究人員對全球人群總的抗生素攝入率進行了比較分析,以WHO規定的每1000人的日劑量(DDD)作為標準來表示,這就相當于在一個特定的國家中,單日接受抗生素的人群的比例。理解全球抗生素消費模式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解決大量公共健康的挑戰,包括從抵御耐藥性感染到提供基本治療的機會等。
研究者發現:1)北美、歐洲和中等人群的抗生素消費率較高,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東南亞部分地區人群的抗生素消費率則較低;2)不同國家人群的抗生素總消費率顯示出了近10倍的差異,從每1000人每天的5·0 DDD到45·9 DDD;3)在2000-2018年間,全球抗生素消費率增加了46%,從每1000人每天的9·8增加到了14.3 DDD;4)在高收入國家中,2000-2018年間,人群抗生素的消費率保持穩定;5)在中低收入國家中,2000-2018年間,人群抗生素的消費率增加了76%,即從從每1000人每天的7·4增加到了13·1 DDD;6)北非和中東地區(增加了111%)及南亞(增加了116%)人群的抗生素消費率增幅最大;7)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人群使用抗生素的種類比例差異很大;8)在高收入超級區域,廣譜青霉素的消費比例最高,而在南亞則最低;9)在研究期間,南亞地區人群的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消費率增加了1.8倍,而第三代頭孢類藥物的消費率則增加了37倍。
研究者Christiane Dolecek說道,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未來我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實施和交付WHO抗生素耐藥性全球行動計劃,該計劃依賴于優化抗生素的使用并減少感染的發生。當務之急是有效遏制人群對抗生素的不必要需求,并通過改善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疫苗覆蓋率以及快速診斷測試的可用性來有效抑制抗生素耐藥性的發生,同時在需要的地方和需要的時候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綜上,本文研究首次納入了人群的抗生素使用和消費數據,并利用地理統計建模技術來評估從2000-2018年間204個國家中人群的抗生素攝入情況;本文研究分析確定了抗生素的高消費率和缺乏抗生素的情況,為未來研究者開發進一步的干預措施提供了一定的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