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775.shtm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教授梁曉燕團隊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首次應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成功阻斷端粒融合型環狀染色體向子代傳遞,現健康寶寶已滿百天。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改進后的基于鏈讀測序的長片段二代測序技術,成功實現了端粒融合型環狀染色體的單體型構建。
?
該類染色體核型結果(17號染色其中一條體呈現環形)。受訪者供圖
小雪(化名)夫妻女方染色體異常(攜帶環狀染色體),男方基因變異,想要生育一個完全健康的孩子非常困難。環狀染色體是人類很罕見的一類染色體結構畸變,攜帶者一般生育率較低,會承受不孕不育、反復流產或生育畸形兒等風險。同時小雪夫婦均為新發變異,無法通過雙方父母的信息構建單體型,從而給胚胎的診斷帶來了挑戰。
針對環狀染色體檢測,梁曉燕團隊開發了基于鏈讀測序的長片段二代測序方法。常規二代測序長度約為單端0.15kb(人類染色體頭尾2個端粒的平均長度18-30kb),因此,常規二代測序無法跨越2個端粒融合區域進行檢測,經過技術改良后,此例測序長度平均值大于30kb,且堿基準確性比較高,可檢測到大量跨越端粒融合區域的長片段DNA分子,從而確認了環狀染色體的結構。
此外,通過標記、篩選分類,成功構建了17號環狀染色體攜帶單體型、正常染色體的單體型,同時成功構建了男方新發致病突變基因的單體型。隨后,團隊對胚胎進行了一體化PGT檢測(PGT-plus),成功判斷了胚胎環狀染色體及致病基因變異的攜帶情況,在11枚胚胎中成功獲得了1枚染色體和基因均正常的胚胎。
記者了解到,2023年12月7日,這位國際首例“染色體脫環”寶寶順利誕生,且各項相關評估及檢查均正常。目前,梁曉燕團隊基于這類環狀染色體構建單體型的技術方法已申請技術發明專利,此技術有望拓展應用至其他有染色體異常和單基因病的夫婦。
近日,我所生物技術研究部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研究組(1818組)喬慶龍副研究員和徐兆超研究員團隊發展了組裝介導的細胞膜緩沖熒光探針,實現了對細胞質膜的長時間穩定標記和超分辨動態熒光成像,觀察到了質膜絲狀......
根據《自然-通訊》6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自動駕駛車輛在大多數場景下比人類駕駛車輛的事故更少。這一研究支持了自動駕駛技術有助于改善道路安全的觀點,并指出了一些有待改進的具體領域。自動駕駛車輛有精密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范祥鵬團隊在閃電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閃電規則脈沖爆發(RPBs)的通道發展和電學參數特征。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深化了人類對閃電復雜物理過程的理解,也為未來雷電......
6月17日上午,由全國少工委聯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宣傳辦公室共同舉辦的“紅領巾愛祖國——我心中的五星紅旗”國旗傳遞活動地面傳遞第6站,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科......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潤滑材料重點實驗室摩擦物理與傳感課題組王道愛研究員、周峰研究員等編著的《摩擦起電科學與技術》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系統地闡述了界面摩擦起電行為的研究歷史、影......
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的《“公眾科學與健康自由”報告》(以下簡稱《報告》)6月15日在北京大學“科技倫理的新地平線”工作坊期間發布。《報告》從“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健康自由的哲學基礎、......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科技的高速發展,一系列全新的社會和倫理問題逐漸凸顯,呼喚學術界產生新思想以應對新形勢。6月15日,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文化專委會、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創新戰......
根據臨時選舉結果,歐洲綠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遭受了重大損失,而極右翼政黨則取得了巨大進展。據《自然》報道,盡管氣候變化對整個歐盟的選民來說是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問題,但研究人員表示,新議會不太可能廢除關鍵的......
2024世界物聯網500強峰會將于7月19日在北京召開,世界物聯網500強排行榜也將在會上發布。世界物聯網大會是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登記的物聯網數字經濟國際組織,世界物聯網500強峰會是世界物聯網大會舉辦......
近日,我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組(211組)陳慶安研究員團隊在鹵代有機污染物的再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溴化物催化的氯轉移反應,該反應能夠利用鹵代有機污染物作為鹵源,從而實現不同鹵代有機污染物的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