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在擾亂社會運行節奏的同時,也引發了教育模式與業態的深刻變革,催生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嶄新機遇。”近日,在山東大學舉辦的全球大學校長論壇上,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呼吁,全球高校要增進交流合作,促進未來高等教育的共同發展。
全球大學校長論壇呼應后疫情時代國內外教育界的共同關切話題,圍繞“面向共同未來的高等教育:迎接全球挑戰”主題,17名境內外高校校長就“后疫情時代的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大學在文化交流和人類共同發展中的責任”“大學與區域創新發展”三個議題,深入探討未來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
數字化助高校國際合作進入新維度
“疫情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國際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才能解決全球面臨的問題,后疫情時代國際合作將成為大學的重要任務。”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副校長馬爾科姆·白特勒提出,高校要增強國際合作以應對全球化挑戰。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表示,全球抗擊疫情的過程表明,高校在面對社會和環境挑戰方面可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身處同一個地球村,我們有著共同的需求。在當前嚴重危機中,大學需要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疫情期間,全球高等教育適應性、應變性增強,在線教學等減弱了疫情對學生學習計劃的影響。多名高校校長認為,數字技術將會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與交流合作提供新機遇。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布萊恩·施密特指出,疫情阻擋了國際交流,而數字化技術正是突破疫情障礙的重要方式。他認為,高校要借助數字化渠道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為知識創新、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同樣,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校長奧列格·亞斯特雷波夫也認為,數字化已經關系到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他提出,未來大學應更重視網絡教學,更傾向于實踐性、針對性強的專業素質培養和技能傳授,更加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多樣性。
進入后疫情時代,中國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助理羅鐘鉉表示,學校已經著手通過“線上合作授課,線上同窗共學”“短期交流先行,本研貫通培養”“孿生校園”“同步課堂”等模式,搭建雙向交流與國際合作的平臺。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校長鄧肯·馬斯克爾也指出,云端會議、云端研究等逐漸成為高校合作與交流常態。
高校跨文化對話助人類建立共識增進理解
解決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全球性挑戰需要有良好的合作,而良好的合作就建立在多元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共識基礎上。中國澳門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正變得越來越緊密,高校日益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美國耶魯大學副校長伯里克利·劉易斯表示:“大學在文化交流和人類共同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耶魯大學的學生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為培養學生人類共同體意識以及全球勝任力,近年來與全球多個大學和機構合作建設了全球衛生研究院、全球事務學院、自然碳捕獲中心。
“高等教育通過跨文化對話,在不同的人類群體間建立了共識,推動了對彼此的相互理解。”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校長莎拉·曼格爾斯多夫說,高校應重視構建包括國際關系、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和語言教學等在內的全球課程體系,創設更加多元的文化環境,培養具有文化意識、能夠與世界任何地方開展合作的國際化人才。
中國臺灣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認為,疫情為全球大學提供了一個嘗試打開跨界學習新平臺的機會。“大學需要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教育以及如何創造新的價值觀。”潘維大提出,高校應該嘗試開發跨校、跨國、跨文化和跨學科的聯合項目。
高校“智庫”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
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中心,始終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互為支撐,共生共贏。在分享大學與區域創新發展的思考時,中國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認為,高校作為區域發展的“智庫”,需要高度重視當前區域發展提出的人才培養和科研新需求。
在韓國成均館大學校長申東烈看來,“自我革新,走出孤立的象牙塔”是當前高等教育適應區域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重要一步。他提出,東亞地區在傳統價值觀上有更大的共識,可以匯聚前沿尖端技術智慧,進一步創造新的價值觀,創造共同的未來。
疫情期間,中國四川大學依托華西醫學優勢,為當地和全國其他地方的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認為,區域與高校要建立校地合作的良性循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高校的支持能力也就越強,高校服務地方的能力也會大大提高,這又會助推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在高校服務區域創新發展中,產學研深度融合是關鍵一環。日本九州大學校長石橋達朗認為,大學可以在引領創新、推動多學科知識的融合發展、實現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國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建議,高校產學研融合須將理論學習、學校實踐學習以及社會問題的驅動學習相結合。“高校要面向社會需求,改變學科和專業的設置,打破固化的學科和專業之間的界限,在學科交叉和社會交融中,實現創新發展。”嚴純華說。
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趙昌昌以科技創新港為例,分享了學校通過實施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破解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瓶頸問題,推動學校深入融入區域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做法。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冠肺炎疫情在擾亂社會運行節奏的同時,也引發了教育模式與業態的深刻變革,催生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嶄新機遇。”近日,在山東大學舉辦的全球大學校長論......
新一輪“雙一流”名單何時公布,成為近期高教領域的熱點話題。據澎湃新聞報道,杭州市民魏先生近日向教育部政務公開辦公室提出公開申請“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并于10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343.shtm今天(3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
【導讀】中國需要建立怎樣的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數十年之后再次提出這一問題,似乎多余,卻又十分切要。在這篇《大學理念論綱》中,作者目睹中國大學世俗化、功利化、工具化、行政化的現狀,提出了中國大學......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雖然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相比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仍是短板,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薄弱的現象普遍存在,亟須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
“下一步,我們將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著力推進高等學校質量文化建設,加快構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努力開創高等教育提質創新發展的新局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3日表示。3日,教育部召開......
天津大學化工學科具有悠久歷史,早在上世紀20年代,其前身北洋大學就設立了工業化學講堂,侯德榜、丁緒淮等著名的化工領域專家先后在此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為化工學科的創立奠定了基礎。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
9月5日從2020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上獲悉,近年來,我國致力于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深化同世界各國的教育合作與交流。目前,中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46個重要國際組織建......
9月1日,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北京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副司長宋磊,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2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康寧、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