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定位最高、資助力度最大的科學基金項目,2016 年開始試點建設,每年資助項目數不超過 15 項,項目執行期為五年(可滾動五年)。截至 2021 年,僅批準立項 17項,資助總額超10 億元。該類項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國內優勢科研資源,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占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
近期已有七個項目官宣通過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現場考察!詳情如下:
項目名稱:海-陸-氣系統與北半球中高緯極端天氣氣候;項目負責人張人禾院士
2022 年 8 月 27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2022 年度地球科學部建議立項項目“海-陸-氣系統與北半球中高緯極端天氣氣候”現場考察在上海舉行。考察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組織,黨組成員、副主任侯增謙院士帶隊。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于晟、副主任張朝林以及學部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侯增謙副主任在致辭中指出,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旨在匯聚國內本領域優勢科研力量和資源,依靠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圍繞領域和方向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的交叉融合式研究,依靠“十年磨一劍”的恒心和專注,取得科學前沿的突破,打造學術高地、人才高地和研究中心。希望專家組重點考察科學中心的團隊現狀、運行模式和方式、工作基礎、科研條件等,指導項目負責人和團隊進一步把握和凝練關鍵科學問題,明確未來五年突破的方向,同時希望依托單位和合作單位能夠給予大力支持,制定系列激勵政策,提供科研條件、配套經費與待遇保障等。
于晟常務副主任代表科學部做工作報告,對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定位和實施原則、申請要求、評審過程及重要節點,以及現場考察的基本要求和訪談分組情況向專家組進行了說明。
專家組 10 位專家閱讀了項目申請材料和通訊評審意見,聽取了項目負責人張人禾關于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研究方向與內容、研究方案、預期目標和重大突破的匯報,圍繞團隊現狀、工作基礎、團隊科研條件及依托單位承諾落實情況等進行了質詢,遠程觀看了依托單位和合作單位的設施支撐、保障條件、科研平臺等,并與項目組成員、依托單位負責人、依托單位及合作單位科技管理人員進行了分組訪談。經專家組認真討論,形成了現場考察意見,一致建議“海-陸-氣系統與北半球中高緯極端天氣氣候”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批準立項。
復旦大學常務副書記周亞明、依托單位與合作單位其他相關管理人員以及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骨干參加考察。
項目名稱:科學計算與機器學習;項目負責人張文平院士
2022年8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科學部組織專家對北京大學張平文院士申請的“科學計算與機器學習”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進行了現場考察。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院士出席會議并代表依托單位講話。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院士出席會議,數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研究員主持開幕式。
謝心澄副主任指出,基礎科學中心的定位是依靠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吸引和凝聚優秀科技人才,通過中心長期穩定地支持,在未來5-10年,團隊能夠搶占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希望項目組在執行過程中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更好地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他要求現場考察專家重點考察基礎科學中心具體實施方案、研究基礎和依托單位承諾的落實情況。
董國軒常務副主任指出,基礎科學中心旨在整合國內優勢科研資源,瞄準國際科學前沿、超前部署,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制度的優勢和特色;強調現場考察工作,除按照規定對項目實施條件進行考察外,同時專家組還需對基礎科學中心的項目執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與建議,促進項目順利開展。
項目負責人張平文院士向專家組介紹了所申請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總體情況,未來5年擬開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方案,預期目標和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等。專家組針對團隊現狀、工作基礎及交叉融合情況、團隊科研條件及依托單位承諾的落實情況等進行了提問和討論,并與項目組成員、相關科技管理部門人員進行了分組訪談,考察了依托單位相關設施和支撐情況。專家組在認真聽取項目申請人匯報、充分提問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形成了現場考察意見,一致同意通過現場考察,并對項目實施過程給予了具體的建議和意見。
自然科學基金委計劃與政策局、數理科學部和北京大學科研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項目名稱:柔性電子;項目負責人黃維院士
8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現場考察會在我校舉行。基金委信息學部主任郝躍院士、常務副主任劉克、副主任何杰,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汪勁松、副校長何國強,南京工業大學校長蔣軍成、副校長邢衛紅、郭萬牛,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副校長汪聯輝,參研單位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二級學院負責人、課題組骨干等出席會議。現場考察組由張躍院士,于全院士、劉明院士、劉云圻院士、羅先剛院士等12位專家組成。考察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召開。信息學部常務副主任劉克主持考察會。
郝躍主任在講話中指出,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的設立,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促進科技交叉融合,發揮科學家群體優勢,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攻克世界級的科技難題,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原始創新高地。圍繞柔性電子的三個核心方向,建議三家參研單位各有側重、交叉融合,形成有機整體,共同攻克關鍵科學問題,取得原始創新性突破、孕育顛覆性技術。希望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做到“剛柔并濟”,探索支撐柔性電子未來產業發展,建成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標桿。
汪勁松校長、蔣軍成校長、葉美蘭校長分別代表項目依托單位和合作單位致辭。
汪勁松校長表示,學校高度重視柔性電子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的立項建設對于打造柔性電子領域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人才培養高地和產業引領陣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一定會立足國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定位和要求,整合校內相關優勢資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蔣軍成校長表示,學校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力支持柔性電子科研團隊勇闖“無人區”、坐熱“冷板凳”,推動“從0到1”的顛覆性突破。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強化學科交叉融合,致力于促進校際協同創新;學校全力支持中心建設,嚴格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要求,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葉美蘭校長表示,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瞄準世界科學前沿超前部署,依靠戰略科學家和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凝聚優秀科研人才;學校將全力支持中心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完善的項目配套支持政策,盡心盡力做好各項服務保障。
項目負責人黃維院士向專家組詳細介紹了柔性電子基礎科學中心的團隊構成情況、相關研究背景與建設預期目標。圍繞柔性顯示與能源、柔性傳感與探測、柔性系統與集成三大研究方向,重點匯報了擬開展的研究工作與方案,介紹了預期成果與支撐條件。
專家組圍繞團隊現狀、工作基礎、科研條件及依托和合作單位承諾的落實情況等進行了提問和討論,考察了項目承擔單位的設施支撐和保障情況,并與項目組成員、依托單位負責人、依托單位及合作單位科技管理人員進行了交流。專家組在認真聽取項目申請人匯報、充分提問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形成了現場考察意見,一致建議項目批準立項。
項目名稱: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與技術;項目負責人劉昌勝院士
8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組織專家對由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聯合申報的“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與技術”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進行現場考察,考察會議由基金委交叉科學部主辦,華東理工大學承辦。
基金委副主任陸建華院士、基金委交叉科學部主任湯超院士、常務副主任陳擁軍,以及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方維海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院士等考察專家組一行至華東理工大學現場考察。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慧芳、校長軒福貞、副校長朱為宏,以及劉昌勝院士、北京大學姜保國院士(線上參會)等項目組成員、項目依托單位與合作單位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會議和現場考察分別由陳擁軍、方維海主持。
陸建華在講話中指出,“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與技術”項目與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是一項極具挑戰性、意義非凡的工作。交叉科學部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旨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通過打破學科壁壘,開展深入系統的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研究,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占國際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高地。他指出,希望劉昌勝院士及研究團隊始終堅持基礎科學中心的定位,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在高原上建高峰,攻堅克難,推動生物材料與骨科學的發展。
杜慧芳代表學校致歡迎辭,她首先感謝基金委長期以來對學校事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隨后簡要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以及劉昌勝院士團隊長期在抗骨衰老生物材料與技術領域積累的良好基礎。她表示,學校高度重視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建設,將在資金投入、硬件設施、人才保障等方面,對項目建設給予全方位支持。希望中心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在骨衰老的干預與疾病治療領域產生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和核心ZL技術,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行動。
考察會上,項目負責人劉昌勝現場匯報了“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與技術”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未來五年擬開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方案、五年預期目標及未來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等。他表示,該項目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領域,緊抓骨基質、骨細胞、微環境三大骨衰老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活性材料抗衰老的新思路,以“骨衰老新機制”“骨修復材料”“藥物遞送”“臨床治療”為核心研究內容,用整體觀和系統觀研究破解抗骨衰老難題。
經過充分討論后,專家組一致認為,“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與技術”項目符合基金委關于基礎科學中心的項目定位和要求,意義重大,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分工合理;依托單位與合作單位均具備充分的實施基礎和保障條件,該項目能夠引領相關領域的發展,建議支持該項目并定案啟動。
項目名稱:信息超材料;項目負責人崔鐵軍院士
8 月 28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信息超材料”現場考察會在南京舉行。經過基金委嚴格的評審程序,該項目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和現場考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副主任陸建華院士、信息科學部主任郝躍院士、常務副主任劉克、副主任何杰等領導及專家組成員聽取項目負責人匯報,并與項目組骨干成員、依托單位及合作單位管理部門人員進行分組訪談,同時對實驗室進行了實地調研。東南大學校長黃如院士、副校長吳剛以及科研院、研究生院、人事處、總務處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考察會。
黃如首先致辭,她向基金委長期以來對東南大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表示感謝。她表示,學校將全力支持和保障項目的實施,希望“信息超材料”基礎科學中心未來能夠開拓具有世界一流影響力的新興研究領域,打造世界一流的前沿交叉創新研究團隊,形成世界引領性的前沿科學研究中心,取得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
陸建華指出,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是基金委最重要的項目類型之一,要在高原上起高峰,實現在國際上從跟跑到并跑到領跑。他對項目提出三點具體要求:一是立意要高,要在相關領域形成國際上絕對領先優勢;二是目標要遠,重視交叉融合,形成跨學科、跨領域的成果突破;三是工作要實,要切實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郝躍強調,信息超材料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科學方面探索創新,特別是在應用方面要有重要突破。
項目負責人崔鐵軍院士進行了項目匯報。該項目擬瞄準信息超材料開展系統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建立基于信息超材料的電磁信息理論和時空數字信息處理方法,開拓量子編碼超材料、光學編碼超材料和智能超材料等新方向,研制自主可控的新體制電子信息系統原型,建立信息超材料的 6G 國際標準。
以張躍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經討論后一致認為,該項目符合基金委關于“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定位和要求,一致同意通過現場考察,建議項目立項。
項目名稱:分子篩科學中心;項目負責人于吉紅院士
8 月 25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專家對由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學聯合申請的“分子篩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進行現場考察,考察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主辦,吉林大學承辦,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等參加會議。
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院士指出,“分子篩科學中心項目”是吉林大學牽頭承擔的第一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希望于吉紅院士及團隊發揮好示范作用,按照專家組的考察意見補齊短板,高效運行,早日躋身國際一流水平,并期待團隊在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支持下取得更多優秀成果,引領分子篩科學領域的不斷發展。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強調,“分子篩科學中心項目”是吉林大學建設的首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學校對該中心建設高度重視,作為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依托單位,學校將按照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規定和建設要求,對分子篩科學中心的建設、運行和發展提供全面的支持與保障,全力促進項目順利實施。
項目負責人于吉紅院士現場匯報了“分子篩科學中心項目”未來五年擬開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方案、五年預期目標及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等。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并與項目負責人、骨干成員、依托單位及合作單位管理部門人員進行了分組訪談,深入了解了項目研究工作基礎、交叉融合情況、科研條件及保障措施,全面考察了依托單位及合作單位的支撐條件。
經過認真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分子篩科學中心項目”符合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的定位要求,項目目標意義重大,團隊合作分工明確,研究方案合理可行;依托單位與合作單位均具備充分的實施基礎和保障條件,建議項目立項啟動。
“分子篩科學中心項目”將面向國家在能源、化工、環境等領域對分子篩材料的重大需求,從“分子篩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學”的前沿研究出發,結合理論模擬、機器學習及原位表征,闡明分子篩的成孔機制和“構效”關系,建立功能導向的分子篩結構篩選、定向合成與精準調控的方法及理論,創制新型高效分子篩催化材料,實現 CO2 和石腦油耦合制芳烴新技術路線的工業示范。
項目名稱:材料高壓調控;項目負責人田永君院士
2022 年 8 月 19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組織專家在秦皇島對燕山大學申報的 2022 年度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材料高壓調控”進行了現場考察。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在線講話,黨組成員、副主任高瑞平出席。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常務副主任王岐東同志主持。考察內容包括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團隊現狀、工作基礎、科研條件及依托單位承諾的落實情況。
在現場報告、分組訪談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現場考察專家組經充分討論形成了現場考察意見,一致通過現場考察,建議盡快立項資助。
關于發布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先進IC制造裝備共性基礎”申請指南的通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現發布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先進IC制造裝備共性基礎......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滾動項目會議評審專家名單公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滾動項目評審會議于2024年11月22日至23日召開。現公布參加會議評審......
關于2024年度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的公示各有關單位:2024年度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工作已經完成,依據《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現將擬資助項目予以公示(名單見附件)。公示期為20......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正式公布,新條例將于2025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次修訂旨在規范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支持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新規定將有助于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優化項目的申......
11月6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關于發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對《基于矩陣半張量積的隨機邏輯動態系統的辨識與濾波問題研究》等812個面上項目予以......
2024年10月30日,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在北京組織召開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評審會議。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吳驪珠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化學科學部主任楊學明院士在開幕式上致辭,常務副......
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南引導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先進IC制造裝備基礎前沿”申請指南已通過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grants.nsfc.gov.cn)發布,請依托單位和申請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應用系統分析學會2025年暑期青年科學家項目開放申請通知。通知原文:國際應用系統分析學會(IIASA)成立于1972年,是一所國際科研機構,主要通過系統分析和建模解決能源、......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關于2025年度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杰出青年擬立項項目的公示。其中,2025年度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擬資助面上項目300......
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全球健康合作研究項目擬批準資助通知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合作協議和工作安排,2024年雙方繼續聯合資助中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