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技術是干細胞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回避了歷來已久的倫理爭議,解決了干細胞移植醫學上的免疫排斥問題,使干細胞向臨床應用又邁進了一大步。隨著iPS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更新,它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醫學領域的優勢已日趨明顯。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采取添加特殊化合物的方法,將體細胞制造IPS的效率提高了100多倍。這項研究在大鼠實驗中已獲得成功,而在制造人類IPS時也可采取同樣方法,以提高效率。該成果被業界稱為IPS研究中的一大進步。
IPS是由一些多能遺傳基因導入皮膚等細胞中制造而成。在制造過程中,美國研究人員使用了4種遺傳基因,同時加入了7種包括可阻礙特定蛋白質合成的物質和酶在內的化合物,以研究其各自的制造效率。研究結果顯示,沒有添加化合物時,遺傳基因的導入效率為0.01%—0.05%,而加入了一種叫“巴爾普羅酸”的蛋白質合成阻礙劑之后,導入效率竟升至9.6%—14%。
如果從這4種遺傳基因中排除導致細胞癌化的遺傳基因,只使用3種基因,過去的導入效率只有0.001%甚至更低,而加入“巴爾普羅酸”之后,其效率也提高了約50倍。研究人員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巴爾普羅酸”可以促進多能遺傳基因的活性。今后,研究人員將就添加化合物是否會使遺傳基因產生變異展開研究,以在提高制造效率的同時保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