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酸。新生兒胃內容是酸性的,剛出生的嬰兒在清除咽下的堿性羊水之后,測得的pH值小于4。出生后7~10天鹽酸濃度達最高峰,其后逐漸下降,出生后2~3個月達成人水平。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細胞分泌的,在酸性環境中被激活成具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其分泌量與胃酸一致,主細胞數量多于壁細胞,故在病態時受影響程度不如胃酸明顯。
3.內因子
內因子是一種糖蛋白,由壁細胞分泌。孕11周的胎兒胃內已存在內因子,生后3個月胃內因子達到成人水平。正常成人內因子分泌量為77.00U/h。檢查內因子含量有利于萎縮性胃炎和惡性貧血的診斷。有人發現有的小兒先天性內因子分泌缺陷,胃液內有400~600U內因子就能維持維生素B12的正常吸收,故即使萎縮性胃炎患者也不易發生惡性貧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竇G細胞分泌。文獻報道出生后血清胃泌素為88pg/ml,生后第2周增至119pg/ml。
5.幽門螺桿菌檢測
包括胃鏡下取胃黏液直接涂片染色,組織切片染色找Hp,Hp培養,尿素酶檢測。其次是非侵襲法利用細菌的生物特性,特別是Hp的尿素酶水解尿素的能力而形成的呼氣試驗(13C-尿素呼氣)檢測Hp。血清學Hp,IgG抗體的測定因不能提供細菌當前是否存在的依據,故不能用于目前感染的診斷,主要用于篩選或流行病學調查。以上方法中以尿素酶法最為簡便、快速,常一步完成。13C-尿素呼氣試驗因此法價格昂貴,臨床普及受到限制。
6.X線鋇餐檢查
對慢性胃炎的診斷無多大幫助。依據國外資料,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者,X線檢查顯示有胃黏膜炎癥者僅20%~25%,雖然過去多數放射學者認為,胃緊張度的障礙、蠕動的改變及空腹胃內的胃液,可作為診斷胃炎的依據,但近年胃鏡檢查發現,這種現象系胃動力異常而并非胃炎所致。
7.胃鏡檢查
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診斷方法,并可取黏膜活體組織做病理學檢查。慢性胃炎在胃鏡下表現為充血、水腫,反光增強,胃小凹明顯,黏膜質脆、易出血;黏液增多,微小結節形成,局限或大片狀伴有新鮮或陳舊性出血點及糜爛。當胃黏膜有萎縮改變時,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紅色,色澤呈灰色,皺襞變細,黏膜變薄,黏膜下血管顯露。
8.其他檢查
在A型萎縮性胃炎(胃體胃炎)血清中可出現壁細胞抗體、胃泌素抗體和內因子抗體等,多數萎縮性胃炎的血、尿胃蛋白酶原分泌減少,而淺表性胃炎多屬正常。惡性貧血時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