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傳統的長程療法或新出現的短程化療,均要分階段治療,即:
①強化階段。選用強有力的藥物聯合治療,以迅速消滅敏感菌及生長分裂活躍的細菌,并使可能存在的耐藥菌有效地得到傳統化療時強化階段一般為半年,短程化療則為2~3個月。這是化療的關鍵階段。
②鞏固(繼續)階段。目的在于清除持存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復發。傳統化療一般為半年,甚至4個月。
短程化療是近十余年來出現的新方案。其效果取決于兩個因素,即藥物對生長敏殖旺盛、代謝活躍和結核桿菌不早期殺菌作用,防止耐藥菌發生;藥物對生長敏殖低下、代謝緩慢的結核桿菌(持存菌)有滅菌作用,可防止復發。因此,短程化療的選藥原則為:
①針對分裂活躍代謝旺盛細菌要用殺菌藥中強有力的藥物,如SM、INH、RFP;
②要考慮應用對持存結核菌有效的滅菌藥物,以防止復發,如PZA、RFP和INH;
③抑菌藥如EMB、PAS、ETH、TB1不適于短程化療。
小兒短程化療選藥應考慮以下幾點
①小兒結核病多為新近感染,尤多為血行播散,所以防治腦膜受侵最為重要。首先要選用易透過腦膜進入腦脊液的藥物,如INH、RFP及ETH,而不用EB。
②急性血行播散時最好選用能殺死生長敏殖活躍細菌的藥物,如SM。
③結核性腦膜炎時應考慮應用能注射的抗結核藥物,如SM。
④小兒原發耐INH和SM的結核桿菌感染較成從多見。除根據傳染源治療效果選藥外,應選擇可能敏感的殺菌藥,如RFP及PZA或ETH及EB。
⑤急性結核感染時單核細胞多受累,故應重視使用能進入細胞內的殺菌藥(如PZA)。
⑥結核桿菌繁殖周期為14~22h,所以可每日1次投藥。已證明INH頓服的高峰濃度比日服多次的常規方法的恒定濃度更為重要。所以全日劑量1次頓服,既能提高療效,又可保證執行堅持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