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學
從解剖學上看,在長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終末小動脈,循環豐富,血流較慢,利于細菌繁殖。細菌積聚愈多,毒力愈大,則消滅愈難,發生骨髓炎的機會也就增加。有的細菌如葡萄球菌,常積聚成團,在細小動脈內可形成栓塞,使該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組織壞死,利于細菌生長和感染的發生。臨床上骨髓炎的發生常和外傷(扭傷、挫傷等)有關,局部損傷常為誘因,有利于細菌生長。
二、進入骨髓途徑
病原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最多見(占80~90%),其次為鏈球菌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傷寒桿菌等則少見。一般進入骨骼途徑有三:
1、血源性:化膿性細菌通過循環在局部骨質發生病變,即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為扁桃腺炎、中耳炎、癤、癰等。患者大多身體衰弱,營養較差,過度疲勞或急性病后發生。外傷常為一誘因,病人有時有輕度外傷史,外傷有時決定發病部位,如局部輕度挫傷后可發生股骨或脛骨骨髓炎。
2、外傷性:系直接感染,由火器傷或其它外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傷口污染,未經及時徹底清創而發生感染,即為外傷性骨髓炎。骨與關節手主時,無菌操作不嚴,也可引起化膿性感染。
3、骨骼附近軟組織感染擴散引起,如膿性指頭炎,若不及時治療,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總之,血源性骨髓炎常見的發病情況有:
①多發于營養不良,發燒初愈的兒童;
②常有病灶如癤、癰、扁桃腺炎等;
③骨髓炎常起于長骨干骺端;
④男孩發病較多。
骨髓炎的發生必須具備二個條件,即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同時存在。高度感染力的細菌侵入人體是外在因素,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內在因素。以血源性化膿性骨髓炎為例說明其發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