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驗檢查血氣分析 了解缺氧及酸中毒情況;血糖、血電解質、心肌酶譜、肝腎功能可判斷代謝紊亂及多臟器損害;磷酸肌酸激酶腦同工酶(CK-BB)、神經烯醇化酶(NSE)等可判斷腦損傷的嚴重程度。
2.影像學檢查
目的是進一步明確HIE病變部位及范圍,確定是否合并顱內出血和出血類型,動態系列檢查對評估預后有一定意義。通常生后3天內以腦水腫為主,也可檢查有無顱內出血;如要檢查腦實質缺氧缺血性損害及腦室內出血,則以生后4~10天檢查為宜,3—4周后檢查仍有病變存在,與預后關系密切。
2.1CT所見:
(1)雙側大腦半球呈彌漫性低密度影,腦室變窄,甚至消失,提示腦水腫。
(2)雙側基底神經節和丘腦呈對稱性密度增高,提示存在基底神經節和丘腦損傷,需與腦水腫并存。
(3)在腦大動脈分布區見腦組織密度降低,提示存在大動脈及其分支的梗塞。
(4)在腦室周圍,尤其是側腦室前角外上方呈對稱性低密度區,提示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常伴有腦室內出血、早產兒多見。
(5)根據CT檢查腦白質低密度分布范圍可分為輕、中、重3度,CT分度并不與臨床分度完全一致①輕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個腦葉內。②中度:低密度影超過2個腦葉,白質灰質對比模糊。③重度:彌漫性低密度影,灰質白質界限消失,但基底節,小腦尚有正常密度,中、重度常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內出血成腦實質出血。
2.2B超檢查所見
(1)腦實質內廣泛均勻分布的輕度回聲增強,伴腦室、腦溝及半球裂隙的變窄或消失和腦動脈搏動減弱,提示存在腦水腫。
(2)基底神經節和丘腦呈雙側對稱性強回聲反射,提示存在基底N節和丘腦損傷。
(3)在腦動脈分布區見局限性強回聲反射,提示存在大腦大動脈及其分支的梗塞。
(4)在冠狀切面中,見側腦室前角外上方呈倒三角形雙側對稱性強回聲區;矢狀切面中沿側腦室外上方呈不規則分布強回聲區,提示存在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2.3腦功能狀態檢查
2.3.1腦電圖檢查
EEG可反映疾病時腦功能障礙改變,在HIE的早期診斷及預后判斷中起一定作用。
(1)HIE的EEG表現以背景活動異常為主,以低電壓,等電位和爆發抑制為多見。
(2)生后1周內檢查腦電圖異常程度與臨床分度基本一致,2—3周后EEG仍無顯著好轉,對判斷預后有一定意義。
(3)若能做24小時動態EEG,更能提高臨床應用價值。
2.3.2腦血流動力學檢查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有效地測定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血流速度、血管阻力,評價腦血流動力學變化。
2.3.3腦代謝檢查磁共振頻譜(MRS)是一種無創性檢測腦內化學成分(ATP,磷酸肌酸,乳酸素)的方法;近年來,一項無創性診斷方法—-近紅外光譜測定技術(NIRS)備收關注。利用氧合血紅蛋白、脫氧血紅蛋白及其他物質在特定光區對近紅外光吸收不同的原理,實時監測腦內氧合及細胞代謝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