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蛔蟲為例,德國生物學家T·H·博韋里研究了馬副蛔蟲卵的分裂過程。受精卵第1次分為上下兩個裂球。其中居于動物極者稱AB,植物極者稱P1。在第2次分裂時兩個卵裂面的方位不同,AB按胚胎的頭尾軸分為A和B,P1仍分裂為上下兩個裂球,上面的裂球名 EMST,下面的裂球名 P2。
AB分裂過程中,由染色體中段分成的細碎小塊將分別進入兩子細胞中以形成小型染色體,兩端粗大的部分消失在細胞質中,這一現象稱為染色體消減。以后EMST分裂時也行染色體消減,P2則否。第 3次卵裂時A,B各分裂為左右兩個裂球,初步表現出胚胎的對稱平面。A分裂的細胞稱a和α,B分裂的細胞稱b和β,P2分裂為P3和C兩裂球,C也行染色體消減,凡行染色體消減的細胞都是體細胞。EMST分裂為前后兩個裂球,后端的稱為E,前端的稱 MST。第四次卵裂時,E分為 E1和 E2,M是中胚層原基,ST是口道的原基。第五次卵裂時,P3分為P4 和 D,D是體細胞之一。后來 a、α、b、β和 C、 D等都是外胚層;P4分裂為兩個原始生殖細胞,存貯在腸下,將形成生殖腺的生殖細胞。
在馬副蛔蟲卵裂中,絕大多數分裂球在生成過程中都要發生染色體消減,獨有成為原始生殖細胞的那個分裂球無此消減,這一點被引為種質連續學說的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