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機制/藥效學特性
伊馬替尼在體內外均可在細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選擇性抑制Bcr-Abl陽性細胞系細胞、費城染色體陽性(Ph+)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鮮細胞的增殖和誘導其凋亡。
此外伊馬替尼還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PDGF)受體、干細胞因子(SCF),c-Kit受體的酪氨酸激酶,從而抑制由FDGF和干細胞因子介導的細胞行為。
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細胞表達活性kit突變,體外實驗顯示伊馬替尼抑制GIST細胞的增殖并誘導其凋亡。
臨床前和臨床資料提示,某些病人可能通過不同的機制產生耐藥性。
慢性髓性白血病臨床研究
對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急變期(髓性原始細胞危象)、加速期和經α-干擾素治療失敗的慢性期患者進行了三組開放、非對照性的Ⅱ期臨床研究。
在一項大規模、開放、對照的Ⅲ期臨床試驗中,病人為新診斷的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白血病(費城+CML)。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治療在兩項Ⅰ期研究中進行。臨床研究病例中,38%-40%患者的年齡≥60歲,10~12%≥70歲。
新診斷的慢性期:一項在之前6個月內首次診斷為CML的1106名患者入組的Ⅲ期臨床試驗中,比較甲磺酸伊馬替尼400毫克/天和α-干擾素(INF)5百萬IU/m2/天+阿糖胞苷(Ara-C)20毫克/m2/天(10天/月)的療效。80%的病人在服用試驗藥物前曾接受羥基脲的治療在試驗的最初6個月,50%服用甲磺酸伊馬替尼的病人和75%服用IFN Ara-C的病人也同時繼續服用羥基脲(平均分別為15和30天)。
在12個月后的中期分析,甲磺酸伊馬替尼組和IFN-Ara-C組的完全血液學反應(CHR)分別為94.4%和54.6%,主要細胞遺傳學反應為82.6%和20.3%,完全細胞遺傳學反應為67.8%和7.4%。
采用經驗證的FACT-ERM問卷評價生活質量,甲磺酸伊馬替尼組所有方面的評分均高于IFN-Ara-C組, 生活質量數據表明, 接受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的病人能夠保持心情愉快。
α-干擾素治療失敗的慢性期患者:(532例,起始劑量400毫克每日一次)60%的患者獲得了主要細胞遺傳學反應,42%獲得了完全緩解,93%獲得了完全血液學反應。
加速期:(235例其中63%患者在加速期已接受過其他治療,235例患者中77例接受甲磺酸伊馬替尼400毫克,每日一次,158例接受60,毫克每日一次)。結果70%患者獲得確切的血液學反應28%患者獲得完全血液學反應25%患者獲得主要的細胞遺傳學反應(即分裂中費城染色體陽性細胞減少到<35%)18%獲得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以血液學緩解為主要終點的分析發現400毫克和600毫克劑量組之間無明顯差異,但600毫克劑量組的細胞遺傳學反應改善更明顯,其持續時間更長。本研究中,600毫克劑量組的疾病出現進展所需的時間明顯不同。
急變期(髓性原始細胞危象):(260例95例[37%]在進入加速期或急變期后均已接受過化療,另165例[63%]此前未接受過化療。223例開始治療的劑量為600毫克,每日一次)。以不同的完全血液學反應作為主要療效進行統計,31%獲得了肯定的血液學反應(未接受過治療患者為36%,經過治療的患者為22%),15%患者觀察到相應的細胞遺傳學反應,未接受和接受過治療的患者的中位存活時間分別為7.7和4.7個月。
兒童和青少年:CML慢性期(15人)或CML急變期或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急性白血病(16人)共31名兒童患者入組—項劑量逐漸增大的Ⅰ期試驗,其中28%的CML患者年齡在2-12歲,50%在12-18歲。病人按下列劑量接受甲磺酸伊馬替尼,260毫克/m2/天(n=6)、340毫克/m2/天(n=11)、440毫克/m2/天(n=8),(=1、)
和570毫克/m2/天(n=6)。在獲得了細胞遺傳學資料的13例CML病人中,7人(54%)獲得完全細胞遺傳學反應,4人(31%)獲得部分細胞遺傳學反應,其相當于85%的主要細胞遺傳學反應率,另有8名患兒(3名CML,4名急性白血病)進行另一項Ⅰ期試驗,3人接受的劑量為173-200毫克/m2/天,4人接受的劑量約為260毫克/m2/天,1人接受360毫克/m2/天的劑量。3名CML患兒中有兩人獲得完全細胞遺傳學反應。與成人試驗相比,總共39名兒童中沒有特別的安全性問題。
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的臨床研究
對不能手術切除或轉移的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病人進行了一項開放、隨機、多國家參加的Ⅱ期臨床試驗。在這項試驗中,共入選147例病人并隨機接受口服伊馬替尼400毫克或600毫克治療每日一次平均治療6-12個月(不超過24個月)。這些病人的年齡在18-83歲范圍內,病理診斷為C-Kit-陽性的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且不能手術切除和/或為轉移性。
400毫克組的緩解率為37%,600毫克組為43.2%,沒有完全緩解病例。
截止到平均隨訪7個月(7天-13個月)時,對所有緩解的病人未出現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