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查必須以病史及體格檢查所了解到的客觀材料為依據進行歸納和分析,從中提出幾種診斷之可能,然后進一步考慮做哪些實檢室檢查來證實診斷。
(1)血常規:除了解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增多程度外,尚需觀察白細胞形態學改變,有無幼稚白細胞,是否伴有其他血液學異常。
(2)細菌學檢查:在應用抗生素藥物前,對疑為敗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傷寒等應作血培養,必要時多次重復進行,或行骨髓培養。
(3)骨髓象檢查:對診斷各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骨轉移癌等有重要價值。
(4)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NAP)活性測定:急性細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膿性感染,NAP的陽性率和積分均明顯增高;病毒性感染則不增高;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其NAP活性明顯減低甚至可完全呈陰性反應。類白血病反應時,NAP可明顯增高。
(5)血清免疫學檢查:根據病情需要選作嗜異性凝集試驗、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梅毒血清沉淀試驗、沙門菌血清凝集反應、病毒抗體、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測定等。
(6)染色體檢查:如發現Ph染色體、有助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早期診斷。
(7)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對明確某些疾病的病因診斷有重要價值,如遺傳性血液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癌基因檢測,細菌、結核、病毒感染等疾病的病原學檢測。
(8)淋巴結活組織檢查:對炎癥、結核、腫瘤的鑒別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