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
以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下肢動脈受累多見,其基本病理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及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原沉積、脂肪樣和透明樣變性。在動脈內膜損傷的最早期,血小板及其他物質在損傷處聚集,可見內膜下有黃色1~2mm大小的粒塊狀突起物,并逐漸融合、增大,形成粥樣斑塊。斑塊內有含大量脂質的巨噬細胞、TC、TG、LDL-C、磷酯、鈣鹽沉積。血管平滑肌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大量增殖。內膜伸出至管腔使管腔變窄。病變發展嚴重時,粥樣斑塊上出現潰瘍、出血、血栓形成。血栓呈不規則的半月形,并有程度不同的、層次分明的機化、鈣化。管腔狹窄、閉塞。動脈中層有不規則的增厚。中層及外膜均有纖維化、鈣化。
二、心臟
心肌細胞內有大量糖原、脂滴和糖蛋白沉積,嚴重者可有局灶性壞死,心肌間質有灶性纖維化。心肌微血管內皮細胞增生,PAS染色陽性的糖蛋白類物質和玻璃樣物質沉積在血管壁內,血管壁增厚。心肌細胞超微結構可見肌原纖維收縮蛋白明顯減少,肌漿網橫管系統擴張,心肌有收縮帶形成,線粒體腫脹,閏盤粘合膜處細胞間隙增寬等改變。冠狀動脈受累病變范圍廣,多數累及多支血管,病變嚴重,III~IV級病變多見。可伴發心肌梗死灶。
三、腦
可發生腦梗死,以多發性腔隙性梗死多見,并可發生腦萎縮與腦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