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接合最早在大腸桿菌中發現,以后在其他菌中也觀察到,主要見于革蘭氏陰性菌。在電鏡下可觀察到細菌間借伸長的性菌毛進行接合。細菌能否在接合中作為基因傳遞供體取決于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稱F因子。這是最早發現的一種質粒。F因子編碼在細菌表面產生性菌毛。F因子的特性為可以促進供體菌向受體菌傳遞染色體DNA或質粒。F因子決定編碼的性菌毛可在供體與受體菌間形成交通通連接結構,從而可使兩個雜交細菌間形成胞漿內連接橋。F因子可以游離存在于胞漿內,也可與細菌染色體整合。如果F因子游離存在于胞漿內,接合時僅F因子DNA可通過胞漿的連接橋進入受體菌。然而F因子轉移的特點為,從一個起始點開始,僅有一條DNA鏈進入受體菌,以后供體、受體菌分別以一條DNA鏈為模板,以滾環式復制另一條互補鏈,形成完整的雙鏈F因子。這一特性使F因子與其他能通過接合傳遞的細菌質粒一樣,在細菌群體中傳播,類似引起傳染,即原來的F+菌仍為F+,而F-受體菌可變成F+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