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國際肌張力障礙醫學研究基金會(DMRF)顧問委員會提出肌張力障礙的定義:肌張力障礙是一種不自主性、持續性肌肉收縮引起的扭曲、重復動作或異常姿勢綜合征。這一定義作為肌張力障礙的經典描述,至今仍廣泛應用。然而,該定義主要關注“持續性肌肉收縮”,把持續時間較短的肌肉收縮排除在外;關于運動的模式性和刻板性、運動誘發及泛化現象等肌張力障礙的具體特征并未見明確描述。因此,2013年,Albanese等提出肌張力障礙的新定義:肌張力障礙是一種持續性或間斷性肌肉收縮引起的異常(多為重復性)運動和(或)姿勢的運動障礙,可被隨意動作誘發或加重[與泛化現象(overflow)有關],異常運動主要表現為模式性、扭轉性和顫抖性動作。這一新定義將異常運動與異常姿勢結合在一起,并保留異常運動的特征性表型,有助于與假性肌張力障礙(pseudodystonia)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