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生理檢查是近50年發展起來的診斷技術,它將神經肌肉興奮時發生的生物電變化引導出,加以放大和記錄,根據電位變化的波形、振幅、傳導速度等數據,分析判斷神經、肌肉系統處于何種狀態。最初應用直流電變性反應,檢查強度-時間曲線(時值)。50年代針極肌電圖開始應用臨床,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廣泛采用誘發電位方法和平均、疊加技術,更增加了電生理檢查的使用范圍和價值。
臨床上將電生理檢查分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神經電圖(electroneurography)和誘發電位(evoked potential)等。有人習慣將神經電圖歸入肌電圖中,概念上不夠準確。由于神經電圖產生的原理與誘發電位相同,是使用脈沖電誘發出的神經肌肉興奮電位,故歸入誘發電位較妥當。本節將電生理檢查分為肌電圖和誘發電位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