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后遺癥的共同表現有:
1、脊髓休克:脊髓受損后損傷平面之下完全性遲緩性癱瘓,各種反射、感覺及括約肌功能消失,數小時內開始恢復,2-4周完全恢復。在教嚴重的損傷也有脊髓休克的過程,一般在3-6周后才逐漸出現受損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動。在脊髓休克期很難判斷脊髓受損是功能性的還是器質性的。但手上當時或者數小時內基友完全性的感覺喪失,特別是肢體癱瘓伴有震動決的喪失,提示有器質性損傷。脊髓休克時間越長,說明脊髓損傷越嚴重。
2、感覺障礙:脊髓完全損傷者受損平面以下各種感覺均喪失:部分損傷者視受損程度不同而保留有部分感覺。
3、運動功能:在脊髓休克期過后,受損平面以下的運動功能仍完全消失,但肌張力高,反射亢進:部分損傷者則在休克期過后逐步出現部分肌肉的自主活動。脊髓損傷后出現受損階段支配肌肉的松弛、萎縮及腱反射消失等下運動神經元損傷的體征時,有定位診斷的意義。
4、反射活動:休克期過后,受損平面以下肢體反射由消失逐漸轉為亢進,張力有遲緩轉為痙攣。脊髓完全性損傷后為屈性截癱,部分順勢呈現出伸性截癱。有時刺激下肢可引起不可抑制的屈伸與拍年,叫總體反射。
5、膀胱功能:脊髓休克期為無張力性神經源性膀胱:脊髓休克逐漸恢復后表現為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和間歇性尿失禁:脊髓恢復到反射出現時,刺激皮膚會出現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表現為攣縮性神經源性膀胱。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常可出現陰莖異常勃起,Horner綜合征,麻痹性腸梗阻、受損平面以下皮膚不出汗及高熱等。
7、有部分病人脊髓損傷后遺癥有特定的表現或綜合征,最典型的如脊髓半切綜合征:又名Brown-Sequard征。損傷平面以下同側的軀干及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這些特定的綜合征對于脊髓損傷后遺癥的診斷很有幫助,其他常見的綜合征如下:
(1)脊髓中央損傷綜合征:是最常見的頸椎綜合征,主要見于年齡較大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損傷通常是過伸性的。除了一些脊椎肥大等原發改變外,在X線上多無或很少有異常表現。臨床表現為四肢癱,但上肢癱瘓要重于下肢,上肢為遲緩性癱瘓,下肢為痙攣性癱瘓。開始時即有排便及性功能障礙。大多數病人能恢復,并逐步使神經功能達到一個穩定的水平。恢復過程中,下肢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上肢較慢,尤其是手指!
(2)前脊髓損傷綜合征:由于過曲或脊椎性負荷機制所引起。常伴有脊椎骨折或脫位及椎間盤脫出。CT、脊髓造影或磁共振常可顯示受傷水平以下的總運動功能喪失,及側束感覺功能(疼痛及溫度)喪失,而后束功能(本體感覺及位置感覺等)不受影響。其預后要比脊髓中央損傷綜合征差。
(3)圓錐綜合征:圓錐綜合征常伴有胸腰段脊髓損傷。其特點是脊髓月神經根合并受累(如圓錐與馬尾受損),同時存在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的損傷。圓錐成分的損傷與較上水平的脊髓損傷的預后相似,即完全性損傷型的預后差,不完全性損傷型預后較好,馬尾神經根損傷型的預后也較好!
(4)馬尾綜合征:圓錐綜合征的受傷常是從T11至L1水平,而馬尾綜合征見于從L1到骶水平損傷,這些病人常表現為單純的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不但下載反射降低而且膀胱反射也降低。臨床上常呈現出不完全性及不對稱性,并有好的預后。
(5)急性DeJeerine洋蔥皮樣綜合征:這類損傷位于高頸位,由于三叉神經脊髓束受損所致。面及額部麻木,感覺減退及感覺缺失環繞于口鼻部呈環狀、軀體的感覺減退水平仍于鎖骨下,四肢有不同程度的癱瘓。
(6)BELL交叉麻痹綜合征:損傷延、脊髓交叉處的錐體束交叉。由于上肢的運動纖維交叉在線,在相當于延髓下端水平已交叉完畢,而下肢的運動纖維在頸1-2段交叉處才交叉完畢。在寰椎枕部或寰樞椎間有損傷時可引起本綜合征。其特點為四肢有不同程度的選擇性癱瘓,上肢癱瘓較重,但一側重于另一側:兩下肢的癱瘓較輕,但與上肢相反,另一側重于一側。
由于成年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再生能力非常有限,脊髓損傷(SCI)造成的傷害大多不可逆,往往導致永久性的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盡管SCI的病程發展可以持續數月至數年,但最主要、最劇烈的改變則發......
7月18日,《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方燕姍團隊、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彭廣敦團隊和暨南大學副研究員李昂團隊合作最......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在脊髓損傷領域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通過開源項目TabulaeParalytica,團隊將尖端的細胞和分子圖譜技術與人工智能(AI)相結合,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制出了脊髓損傷后每......
科技日報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脊髓損傷可導致嚴重的殘疾。現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用包裹脊髓的微型柔性電子設備,成功記錄了大腦和脊髓間的神經信號。這一設備首次實現360度安全記錄信......
目前,促進脊髓損傷后功能恢復的有效治療手段仍十分有限。同時,脊髓損傷會引起多種病理事件,如何同時針對不同機制的脊髓損傷進行微創治療仍然充滿挑戰。浙江大學研究團隊于近日開發了一種智能納米藥物,能夠高效且......
“脊髓損傷雖不像其他急性疾病,發病后有較高的致死率,但其致殘率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截癱或四肢癱瘓,比如肢體運動障礙、大小便失禁及其他并發癥,持續終生,嚴重影響生活。”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在......
脊髓損傷(SCI)發生后,由于損傷微環境的動態和復雜性,導致受損部位神經存活和組織再生困難。其中,氧化應激和炎癥形成多個正反饋調節信號網絡,在損傷后占主導地位,成為外在神經損傷環境的標志。SCI通過各......
脊髓損傷(SCI)是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創傷性疾病。損傷后大腦和周圍器官之間的神經連接中斷,導致損傷節段以下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對家庭和社會帶來經濟負擔。SCI的臨床治療方式......
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并發癥,常會導致嚴重和永久性的殘疾,并且幾乎沒有自我修復能力,目前也沒有可以觸發脊髓再生的治療方法。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Bioactiv......
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并發癥,常會導致嚴重和永久性的殘疾,并且幾乎沒有自我修復能力,目前也沒有可以觸發脊髓再生的治療方法。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Bioac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