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6-24 11:31 原文鏈接: 關于血栓性疾病的抗凝治療介紹

      1、肝素主要用于近期發生的血栓性疾病。通常選用三種給藥方案:

      ①小劑量24小時成人用量為0.6萬~1.2萬u,每隔8~12小時深部皮下注射0.25萬~0.5萬u,可不必實驗室監測;

      ②中劑量24小時總量2萬~4萬u,持續靜滴,或每隔4小時靜注0.5萬u,或每隔6小時靜注0.75萬u;

      ③大劑量是中劑量用量的一倍左右。肝素療程一般不超過10天,大劑量或用于預防時應盡可能縮短療程。

      使用劑量較大時須逐步減量后再停藥。近年來不少學者推薦小劑量的給藥方案,特別用于預防性用藥,血栓形成早期以及易有DIC出血傾向的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肝病等。肝素無效時應考慮以下原因并予糾正:

      ①病因未去除;

      ②大量血栓已形成如DIC晚期;

      ③血中AT-Ⅲ、HCⅡ缺乏或耗竭;

      ④嚴重酸中毒、缺氧時肝素滅活;

      ⑤大量血小板破壞釋出抗肝素的血小板第4因子和凝血酶敏感蛋白;

      ⑥并用四環素、鏈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慶大霉素、頭孢霉素、洋地黃、抗組織胺藥物等可減弱肝素作用。

      肝素主要副作用是出血、血小板減少。過敏反應多因制劑不純所致。長期用藥可引起注射部位皮膚壞死和骨質疏松。肝素所致的血小板減少癥發生率約為5%。輕型為肝素對血小板的直接作用所致,用藥2~4天內發生,停用后很快恢復。重型因肝素依賴性抗血小板抗體引起血小板聚集所致,初用者4~15天內發生,再次用藥在2~9天出現,常伴有血栓栓塞和出血,預后不佳。因此肝素使用中必須動態監測血小板數量變化,必要時停用。

      2、AT主要用于AT缺乏癥及DIC患者,可增強肝素的抗凝效果,減少肝素所致的出血并發癥。常用劑量為1500U/d,靜脈滴注,3~5日為一療程。

      3.香豆素類通過與Vitkl競爭,阻斷Vitkl依賴性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預防,及肝素抗凝治療后的維持治療。常用者為華法林,首劑10~15mg/d,分吹口服,隨之5~10mg/d,以PT作為監測指標調節用藥量,使PT延長1.5~2.0倍為宜,近年以國際正常化比值(INR)作為監測指標,更具科學性,維持INR值在2~3為最佳治療劑量。

      4.水蛭素目前使用的為基因重組水蛭素,為特異性抗凝血酶制劑,不良反應少、制低為其優點。用法為0.005mg/(kg?h),持續靜脈滴注,4~8天為一療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