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德國人
Paul Ehrlich 創立血細胞染色法,開創了血細胞分析的新紀元,但真正的血細胞形態學普及是在經Dimitri Leonidowitsch
Romamowsky、Louis Leopold Jenner、Richard May(May -Grunwald stain)、Gustav
Giemsa以及J.H.Wright等對Ehrlich 的血細胞染色法進行改進后從20世紀20年代后才得以普及,現在May -Grunwald
和Wright‘s 染色成了最常用的血細胞染色方法。
血細胞形態學也從“狹義”(常規光鏡細胞形態學分析)發展至“廣義”細胞形態學,包括涂片染色光鏡細胞形態學分析、細胞組織化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活組織病理切片細胞形態和免疫病理、電子顯微鏡超微結構觀察和免疫電鏡等。
骨髓和外周血涂片瑞氏或姬姆薩染色光鏡細胞形態學分析是血液病診斷分型的最基本手段, 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血細胞形態學分析,我個人認為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從三個步驟來進行分析觀察:分肉眼-低倍鏡-高倍鏡三步走,有些血液病經肉眼看片就有幾分把握的,如小兒或兒童或年輕人,如果骨髓涂片油滴較多,一般就是AA了,高倍鏡主要是確認單個細胞形態,如是不是骨髓細胞成分、是正常還是異常、異常的特征是什么等。
2、用動態的觀點來進行細胞形態學分析:骨髓血細胞分化增值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在取材的瞬間,涂片上的細胞絕大多數是不處在“典型形態學描述”階段,因此,應采用“看電影”的方式來閱片,過分強調某一細胞屬于哪一階段也就沒必要了。
3、血片與骨髓片結合起來看:血中的血細胞是骨髓中血細胞的延續,二者結合起來看將使我們對造血功能了解更深刻,對疾病的診斷更準確。
4、擴大知識面,有力于對瑞氏染色形態學的理解:如細胞生物學、細胞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知識等,功底越深看到的東西就越多,也就不會就形態而形態了。
5、從量變到質變:如果未知片閱片未達1000份以上,應該說是沒有進形態學的門,只有找到從“會看”到“不會看”再到“會看”幾個回合的感覺后,才能算進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