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曾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而黑死病的罪魁禍首是鼠疫桿菌。最近,研究者從倫敦公墓四具死于黑死病的中世紀古尸牙齒中,提取出鼠疫桿菌,重建了病菌的DNA,從而對這個歷史上可怕的疾病的真實面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0]
2014年7月,在倫敦的一處專門埋葬瘟疫病人的公墓里,研究者們找到了四具死于中世紀黑死病的古尸,并從尸體的牙齒中提取了這種致命的病菌,并重建了病菌的基因組信息。研究者們希望從中得以理解為什么當時的黑死病具有如此可怕的威力。 [10]
專家們在分析后發現,被提取出來的古代病菌和今天的病菌在基因上竟然十分相似。鼠疫桿菌在14世紀是一種很厲害的病菌,人們對它束手無策。然而它留下的病菌,在穿越了六個世紀之后依然沒有明顯的遺傳變異。 [10]
根據重建的染色體組信息,科學家推斷,這種中世紀病菌差不多是所有現代人類瘟疫病毒的鼻祖。這種古代瘟疫病毒里攜帶的每一段基因信息,都能在現代病毒中找到。當時恐怖的黑死病病毒,在毒性上并沒比今天的瘟疫強多少。 [10]
研究者指出,中世紀歐洲的社會條件而非病菌本身,是人口銳減的重要原因。當時,貧窮和營養不良隨處可見,根本沒有“衛生”這個概念。攜帶了跳蚤或虱子的老鼠也是幫兇之一。而氣候上所謂的“小冰期”也有可能助長了瘟疫,因為許多病菌在寒冷的氣候中傳播更快。當時的氣候更冷,暴雨侵蝕了農作物,造成頻繁的饑荒,連年的戰爭剛剛開打。當時的人們處于饑餓和疾病的水深火熱之中。研究者認為,在今天的公共衛生條件下,爆發當年那樣長時間的大規模瘟疫,基本上是不可能以及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