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量
正常關節腔內液體極少,約0.1~2.0ml(士-0.1~0.3ml),且很難采集。在關節有炎癥、創傷和化膿性感染時,關節腔液量增多。
2.顏色 正常關節腔液為淡黃色、草黃色或無色黏稠液體。病理情況下可出現不同的顏色變化。
顏色 | 臨床意義 |
淡黃色 | 關節腔穿刺損傷時紅細胞滲出、輕微炎癥 |
紅色 | 穿刺損傷、創傷、出血性疾病、惡性腫瘤、關節置換術后 |
乳白色 | |
乳黃色 | 細菌感染性關節炎 |
綠色 | 銅綠假單胞菌性關節炎(綠膿桿菌性關節炎) |
黑色 | 褐黃病 |
金黃色 | 膽固醇含量增高 |
3.透明度
正常關節腔液清晰透明,其渾濁主要與細胞成分、細菌、蛋白質增多有關,多見于炎性積液。
4.黏稠度
正常關節腔液高度黏稠,其高低與透明質酸的濃度和質量呈正相關。炎性積液的黏稠度減低,關節炎癥越嚴重,積液的黏稠度越低。重度水腫、外傷引起的急性關節腔積液,因透明質酸被稀釋,即使無炎癥,黏稠度也減低。黏稠度增高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系統性紅斑狼瘡、腱鞘囊腫及骨關節炎引起的黏液囊腫等。
5.凝塊形成
正常關節腔液由于不含纖維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因此不發生凝固現象。當關節有炎癥時,血漿中凝血因子滲出增多,可形成凝塊,且凝塊形成的速度、大小與炎癥的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