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4-04 16:19 原文鏈接: 關節鏡下治療距骨負重面骨樣骨瘤病例報告

    病例介紹


    患者男,23歲。因右踝關節疼痛逐漸加重并活動受限3年余,于2013年6月入院。檢查:右踝關節輕度彌漫性紅腫,前方壓痛,跖屈、背伸時疼痛加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7分;關節背伸5°、跖屈20°,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為64分。X線片提示距骨穹窿部骨樣骨瘤;CT示距骨穹窿部存在明顯囊性硬化灶;MRI示T1像中距骨穹窿部負重面有明顯低信號影并周圍骨水腫,大小約1cm×1cm×1cm。見圖1。診斷為距骨穹窿部骨樣骨瘤。



    首先于關節鏡下探查,見關節腔內廣泛出血并滑膜增生,徹底清理增生滑膜;見脛距關節距骨前軟骨面部分軟骨退變、軟化;清理軟化軟骨,見軟骨下骨腫瘤組織,予以徹底清除并電灼。然后改為小切口開放手術,作正中切口,見脛距關節面前內側距骨穹窿部骨腫瘤病灶,刮匙清理殘留腫瘤組織,并取病理組織活檢。清除退變的軟骨及腫瘤組織后遺留大小約1cm×1cm、深1.5cm骨洞,取同側帶骨膜髂骨修復。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符合骨樣骨瘤。術后12個月,右踝關節疼痛明顯緩解,VAS評分為1分;踝關節背伸15°、跖屈30°,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為91分。


    X線片及CT示脛距關節面曲度完整,未見明顯撞擊;MRI示病灶軟骨表面尚光滑,移植的自體骨軟骨愈合良好,無脫落。術后12個月行二次踝關節鏡檢查,見嵌入移植骨塊表現為纖維軟骨瘢痕修復,纖維軟骨表面高于脛距關節面約1mm,活動見稍有撞擊征,予以修整成形(圖2)。術后18個月右踝關節背伸25°、跖屈40°,未見腫瘤復發。


    討論


    骨樣骨瘤是一種好發于年輕男性的良性骨腫瘤,典型臨床癥狀為疼痛,多為鈍痛,通常伴有夜間靜息痛。由于其臨床癥狀特異性不明顯,誤診率較高。骨樣骨瘤具有影像學特征性,X線片表現為小圓形透亮瘤巢及周圍有不同程度骨質硬化,直徑<1.5cm。CT是診斷骨樣骨瘤最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具體表現為以瘤巢為中心的囊性硬化灶。MRI能反映瘤巢發展的不同階段,顯示瘤巢中血管、骨樣組織及編織骨成分比例,且表現出瘤巢周圍骨水腫的發展程度。


    骨樣骨瘤常用治療方式包括水楊酸類藥物治療、CT引導下的射頻消融術、經皮微創腫瘤切除等。關節鏡同時具備診斷和治療作用,本例患者于關節鏡下取出病灶,避免了消融術導致病灶組織破壞,取出樣本行病理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目前,關節鏡下或開放手術治療距骨骨樣骨瘤已取得較好療效,且隨訪多年未見復發征象,但罕見發生于距骨負重面的骨樣骨瘤報道。


    骨軟骨損傷修復方法包括關節鏡下清理成形、鉆孔微骨折技術、自體骨軟骨移植、同種異體骨軟骨移植、軟骨細胞移植及組織工程軟骨移植等,各有其優勢。由于骨膜本身富含未分化的間充質前體細胞,具有分化生長潛能和轉化關節軟骨的能力,帶骨膜髂骨修復技術的可行性已得到證實。


    本例患者徹底清除病灶后,選擇帶骨膜自體髂骨移植修復距骨負重面軟骨,術后12個月二次踝關節鏡檢查,見嵌入的移植骨塊表現為纖維軟骨瘢痕修復,能滿足患者日常生活負重需求。同時,鏡下見纖維軟骨表面稍高于關節面約0.5mm,造成輕微撞擊,術中予以修整成形。因此在距骨關節面的骨軟骨移植術中,應注意移植骨塊高度不能高于軟骨表面,以免造成撞擊征。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